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情用心照亮学生前行路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171
  8月25日,经过一个暑期的沉寂,商州区牧护关镇铁炉子小学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舒小良老师和同事挥舞着扫帚,细心打扫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迎接即将开学的孩子们。
  舒小良是铁炉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自1996年从商州师范学校毕业,这是他在铁炉子小学任教的第28个年头。
  春天有花,夏天有果,秋日收获。28年来,送走一批批毕业班的学生,看着一个个年轻教师来了又走,舒小良却像校园里的那棵冬青树,始终守护着这所不起眼的乡村学校。
  与城里学校不同,因为生源少,地方小,农村学校的老师往往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缺乏关怀,且被家庭寄予重望。”舒小良说。
  因为是本乡本土人,舒小良对农村生活十分了解,他知道,教这样的孩子,人格教育必定是排在学习之前的。他倡导鼓励式的教育,善于从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并扬长避短、巧妙引导。
  舒小良班上有个孩子叫小涵。“这个孩子很聪明,但是不遵守纪律,上课时好动、爱说话。”舒小良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趁周末家访了一趟,这才了解到小涵的父亲在他很小就去世了,母亲把哥哥带走了,留下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舒小良很同情这个孩子,他也不认为调皮捣蛋是个啥大问题,反而发现了小涵的很多优点,比如思维敏捷、乐于助人等,他鼓励小涵多去帮助别人,并且引导其他同学多去关心他,让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里,一个学期后,小涵的成绩从中等逆袭到了前三名。
  印象最深的是15年前,舒小良代的毕业班上有个叫小琪的学生,每次上课都无精打采,经过好几次谈心,舒小良得知,小琪来自单亲家庭,父亲也不怎么管他,没事了就出去打牌,回来对他非打即骂。舒小良告诉孩子:“知识改变命运,要想改变当前的生活,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有啥困难给老师说,老师帮助你。”在小琪过生日那天,舒小良特意从超市买了些孩子爱吃的小食品和蛋糕,组织全班30多名学生一起为小琪办了个生日会。“那天他感动得哭了。”舒小良说,后来,小琪一直努力学习,考上了国防学校,现在工作也很好。说到这个学生,他语气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舒小良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只有一个住宿生,也是他班里的学生,这个学生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卫生习惯很差,他就像家长一样督促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舒小良还负责为一个残疾孩子送教上门。“这个孩子刚7岁,智力正常却无法走动,属于脑瘫里的肢体运动障碍,他家住的很偏僻,我们每月去2到3次,给他送些生活必备品,教授基础的课程知识。”舒小良说。
  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铁炉子小学从原来的400多名师生减至8名老师、30名学生,舒小良仍在坚守着,他说:“农村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更强烈,他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盼是刻在骨子里的,我尽力把学生教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发一点点光,暖一颗颗心,亮一程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