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稳就业托起“大民生”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章字数:1470
  “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技术,还能拿到证书,再出门找工作就有底气了,政府真是为群众办了个大好事……”8月20日,山阳县高坝店镇富桥社区的学员蔡楷勇提起家门口的电工培训班,赞不绝口。
  高坝店镇镇长张晨介绍:“今年,镇上多次动员有就业意愿的村民参加县上组织的烹饪、家政、叉车等培训,48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了稳定就业。”
  今年,这样的技能培训在山阳已经开办了39场,覆盖养老护理、美容师、中式烹饪等15个专业领域,帮助学员掌握一技之长,让众多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牵动千家万户。
  从培育就业工厂促进就地就业,到“点对点”劳务输出,再到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出路……今年以来,山阳县千方百计稳岗位、促就业,通过政策稳岗拓岗,全力以赴维护就业大局稳定。
  就业在哪里?在忙碌的企业生产中。这几年,山阳县充分发挥民企就业蓄水池作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批电子信息企业相继入驻,不仅推动了整个县域经济发展,还让无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初秋时节,在山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自动化的生产线不停运转,工人娴熟地在操作台上贴片、插件、检测包装各种电源充电器。
  “我们公司有15条生产线,产品涵盖5G电源适配器、小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今年1至6月份产值6000多万元,产品出口占比60%,带动500多人务工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瑞裕公司副总经理孙胜华介绍,下一步,公司将通过改造升级,再建6条75米长生产线,产能提升至日产5万PCS。
  瑞裕公司职工张艳谈及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时,表示非常满意:“在这里工作,我不用离乡背井,还能照顾孩子,每月有3500元的收入。”
  目前,山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吸纳来自广州、深圳等地17家企业入驻,投产企业15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380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不仅县城有工厂,如今在山阳,就业工厂遍布城乡,让村民也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8月21日,记者走进中村镇移民新区产业园,只见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整齐划一,工人正在生产线上有序地忙碌着。
  中村镇党委副书记郑采华说:“中村移民新区有7000多名搬迁群众,搬迁后,村民就业成了老大难。这几年,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已引入6家企业入驻园区,为近千名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山阳县人社局副局长余鑫介绍,今年,山阳县新认定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16家,累计认定96家,吸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5885人。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山阳县上半年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0万元给80名创业者;同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100万元,扶持创业115人,带动就业620人。通过“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1628人,其中输送南京公安辅警45名、累计430多名。通过专人对接、专车发送的方式,组织22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赴内蒙古捡土豆、韩城摘花椒。还着力打造“山阳建筑工”“山阳辅警”和“山阳机械操作工”三大品牌,帮助脱贫家庭通过精准稳定更高质量就业实现持续增收。今年上半年,县外有组织劳务输出比例达到65%。
  针对农村就业信息闭塞、农民就业能力相对薄弱问题,山阳县还聘用就业信息员324名,他们深入一线,为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和服务。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3个,配备“山阳就业服务终端机”3个;在全市率先建成“秦云就业·山阳掌上服务大厅”,群众可通过手机浏览岗位信息、填写求职简历、上传培训需求,用工单位可随时发布招聘信息、在线寻觅人才。
  如今,从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工,从就业困难人员到返乡创业能人……山阳精准服务重点群体,扎实推进就业创业,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