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漫川古镇记忆
王 盼
文章字数:1522
  漫川关平日里游客就不少,一到节假日,路边更是停满了各地牌照的大小车辆,往来行人操着南腔北调的话语,让我这个自小长在漫川关的人,也对自己的家乡充满好奇,这个普通的陕南小镇,怎么突然火起来?
  漫川关的标志建筑之一是双戏楼。这座双戏楼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连璧式鸳鸯楼,九脊重檐歇山顶,藻井极尽精巧,上有木雕八卦太极图,楼口上方原有八仙过海图,只可惜年代久远无法修复。关于双戏楼,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奶奶打小生长在漫川关,我拿起手机便将自己的好奇抛向了她。
  “奶奶,听说双戏楼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是吗?”
  “具体说不清,上一辈人是那么说的,不过我能记事就在了,一百多年开外肯定有了。”能听得出,老人家说到“一百多年开外”的那个语气,是自豪的。
  “你们那会儿听戏都听些什么?”
  “秦腔、汉剧和黄梅戏都听过。小的时候,我也在那个戏台上跳过舞,那些都是当时学校组织的活动,到了传统节日,那些专业秦腔和黄梅戏演员表演,戏台下面挤满了人。”
  “我可从来没听说过你还会跳舞,爷爷是怎么把你骗到手的?”
  “我那会看他长得还像个人样儿,人也勤快。”
  随后,我就听见了爷爷乐呵呵的傻笑声,从手机那头传了出来。
  双戏楼作为漫川关的代表建筑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戏台上有戏曲表演,其实在奶奶上学的那个年代,舞台只是戏楼的功能之一,戏楼下面一层属于私人住宅,上面一层是教室,平日学校里举办些小活动,她们还要上台汇报演出。奶奶说她们当时跳的是一种叫打花棍的舞蹈,在一根1米长的木棍两头,用绳子各吊一串铜钱,木棍打在肩膀或在腰间来回转动,或跳起来时打在腿上或脚心,发出整齐的清脆声,很是好听。
  我问镇里那些老演员的现况如何,秦腔和黄梅戏在老家是否还有传承?奶奶倒是还能说出几个旦角的名字,但不幸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批老演员大都故去,健在的两三位也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了。奶奶反问我,你们年轻人现在只知道玩手机,秦腔和黄梅戏就是传承下来,还有多少人看这个?听完奶奶的话,我感到很惭愧,决定下次假期回家,好好看一两场戏,并去拜访一下健在的老人们。
  父亲上学时双戏楼还是教室,旁边的骡帮会馆、武昌会馆,也曾做过教室、办公室和会议室。1987年漫川关遭水灾,整个漫川关街道被积水泡了两天,双戏楼的下层全淹没在水中,老师和学生就搬离了。地面长期潮湿,梁柱出现腐朽,从那时起,双戏楼外围的栏杆上被钉上了“请勿靠近”的牌子。没多久,镇上的小学建成,学生们有了真正的学校。另外,镇里的人也逐渐有了文物保护意识,双戏楼未再被使用。
  如今双戏楼的演出,多以漫川关大调为表演曲目。为了保护和发掘漫川关大调,当地政府特意请老艺人作指导,县剧团的演员拜师学艺,并将漫川关大调搬上了舞台,后来代表陕西到韩国参加了第六届石榴花节演出。2008年漫川关大调被纳入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被纳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其艺术之美、积淀之深、魅力之大。
  漫川关不大,却装下我的整个童年,我没想到过自己的童年竟是在文化历史名镇里度过的。中学时代每次从县城回到老家,隔壁阿姨总要逗我,说我是“老陕”,不是“漫川人”。我不知道“老陕”什么意思,只管跟她理论:“我爷爷奶奶在漫川,我怎么不是漫川人,你才是老陕。”现在终于才搞明白,由于漫川关特殊的地理位置,虽然隶属陕西,但受楚文化影响甚多,它同时兼容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内涵和风骨。
  近些年,漫川关成了网红打卡地,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小时候在古镇上随处可见的一些特产被游客带向了四面八方。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听导游给游客介绍的老街故事,嗅着小店里飘香的美食,瞅着游客们兴高采烈地往来,顿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久远的童话世界。离开家乡,才体悟到家乡的美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