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老豆腐闯出新市场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705
    刘金全展示刚做好的豆腐

  洛南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烩豆腐开始。
  这些被端上餐桌鲜嫩可口的豆腐,有不少出自洛水泉豆制品专业合作社,作为洛南豆腐龙头企业之一,它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规模从小到大、品类从少到多、链条从短到长的嬗变。
  55岁的刘金全是洛水泉豆制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他的记忆里,祖辈都是以做豆腐为生,10多岁时,他就帮父亲用石磨子磨黄豆,“豆浆煮开以后,锅底都是黑乎乎的锅巴,软软的带点苦味,小孩子都抢着吃。”刘金全说,那时,家里一天做二三十公斤豆腐,父亲挑着担子十里八乡叫卖,换点黄豆、玉米吃,只够养家糊口。
  幼时做豆腐那蒸汽氤氲的场景一直在刘金全的脑海里萦绕,2018年,从事食品批发行业多年的刘金全决定涉足豆腐产业,将祖传的豆腐手艺发扬光大。然而,会做豆腐与开办豆腐合作社毕竟是两码事,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从一个开豆腐厂的朋友那里借来了磨浆机,泡了15公斤黄豆,循着童年的记忆做出了40公斤豆腐,分发给亲戚朋友品尝。
  对第一次做出的豆腐,刘金全并不满意,总觉得口感少了些筋道,他把父亲接过来,在父亲的点拨下,才知道问题所在:豆子泡的时间长了,而且烧豆浆点卤的时间也没把握好,反复做了10多天后,再没人能挑出毛病,刘金全这才放心地建厂、买设备。
  刚开始,刘金全一天做几百斤豆腐,主要销往县城的农贸市场、菜店。“后来发现光靠零卖,市场打不开,就把豆腐运到西安各大批发市场让人免费品尝,并留下名片。”刘金全说,他一次送了100多公斤豆腐,有几家店觉得不错,就联系他让长期供货。原来的小铁锅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销量了,市场又没那么大的铁锅,刘金全就买来材料,自己加工了一个直径1.6米、容量1000公斤的大铁锅,没料到,换了大锅,头一锅豆浆却烧煳了,究其原因,他发现一是烧的时间过长,二是灶膛有些小了,就重起了新灶。
  淘洗、磨浆、熬浆、滤浆、点浆、压制……做豆腐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刘金全告诉记者,有一次,做出的鲜豆腐放到第二天突然起了很多红点,根本没法卖出去,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天,他急忙找有经验的同行询问,大伙儿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过量细菌导致的,有的说石膏有问题,他在网上也查不出缘由。还是父亲一句话提醒了他:“可能是豆浆没烧熟就点浆了。”刘金全这才想到,厂里刚换了个师傅,为验证这个说法,他亲自烧浆,再没出现起红点的情况,但却损失了1万多元。
  2019年,洛南举全县之力发展豆腐产业,多次召集豆腐相关产业负责人开会,询问企业的发展思路、意见,意图将洛南豆腐的名气打出去,推动豆腐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有了政府这个强大靠山,刘金全底气更足了。他感觉做鲜豆腐有些单一,就想增加产品种类,听说湖北人擅长做豆腐皮、豆腐干,他以每月1万元的高薪请来两名湖北师傅,跟着他们学习制作豆腐皮、豆腐干的技术。根据人体内脏的五行属性,他又开发了黑豆豆腐、青豆豆腐、蔬菜豆腐、核桃豆腐、花生豆腐等养生豆腐,很快在西安打开了市场。
  近年来,洛南县接连策划举办了2023首届洛南豆腐节、洛南豆腐西安推广会、洛南豆腐走进西安万人嗨吃等豆腐推广节会活动,刘金全的豆腐因为口感好、品类多,在全县众多豆制品加工企业中脱颖而出,被推介到各地供人品尝、购买。
  “县委杨书记在我的摊位前带头试吃热豆腐,瑞士小伙儿在镜头前为我们洛南豆腐点赞……”说到这些,刘金全如数家珍、满是自豪。
  人前风光,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苦。刘金全说:“每晚10点,要给西安的合作方装货,12点泡豆子,早了容易泡过,凌晨四五点必须起床,因为有乡下的菜店来拉豆腐,迟点再给县城的超市和摊位装货,到了7点工人上班,又要盯着点浆做豆腐了。”
  目前,洛水泉豆制品专业合作社夏季豆腐的产量是每天2000公斤左右,冬季是3000公斤左右。刘金全在西安已授权了6家豆腐经销门店销售他的豆腐,还有十几家正在洽谈阶段。“豆腐保鲜是行业难题,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希望和一些科研人员合作,看能否突破这一技术壁垒。”刘金全说出了他的困惑和需求。
  刘金全说,洛南豆腐有数百年的历史,它的独特之处是以纯净无污染的秦岭山泉水和本地种植的优质大豆为原料,采用传统工序制作而成。未来,他将持续拓展营销渠道,在省内外加快销售网点覆盖,让鲜美可口的洛南豆腐被端上更多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