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深挖厚重文化资源 助力“一都四区”建设
本报记者 方 方
文章字数:2331
  “我爱这叶子,从夏天深处走来的这一片。它筋脉分明路过我的窗前,安静得像一幅是非分明的画……”9月1日,张月华通过邮箱投稿,将诗歌《一叶知秋(外三首)(组诗)》在商洛文学公众号上发表,作品一经发表便收获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点赞。
  为了给全市文学爱好者提供作品展示交流、宣传推介的平台,我市开设“商洛文艺”“商洛作家”“商洛写作”“商洛文学”等微信公众平台,发挥《商洛日报》文艺副刊、《秦岭文化》《商洛文化》等文艺阵地作用,组织中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开展文学采风、创作、推介、评奖等主题文学活动。
  近年来,我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商洛独有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不断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为打造“一都四区”提供文化支撑、凝聚发展动能。
  唤醒文化资源
  今年,柞水县终南山秦楚古道景区对商洛市民和65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门票政策,对外来游客、学生、教师及其他特殊行业人群实行门票减免。优惠政策推出后,柞水县同时推出陕南酒文化拳艺擂台邀请赛、大型音乐焰火晚会和烟花秀、牛背梁花朝节、终南山寨寨主节等各类文旅活动,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感受商洛的独特文化。
  除此以外,我市借助古道文化、仓颉文化、四皓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共生、特色突出的文化品牌,将文学讲座、交流论坛、诗词大赛等文化活动融入景区,持续开展商洛作家记者再进军、商洛本土作家作品研讨会和商洛青春诗会等活动,以作家的视角和笔触,对河图洛书、仓颉造字、四皓隐居等传说,棣花、漫川、凤凰等古镇,孝义厅、古道岭、阳城驿等驿站的故事重新解读演绎,赋予景区新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学名家和文艺大家将商洛传统文化IP转化为新流量、新动能,激活发展新引擎。
  同时,借力贾平凹、陈彦、陈仓“双茅一鲁”的故乡人缘地缘优势,组织老藤、李春雷、李骏虎等七省五市作协主席开展“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学采风创作活动,让大家深入了解商洛、认知商洛,感受“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的秀美风光和商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用他们独特的眼光,领略商洛文化底蕴,感受秦岭生态环境,讲述绿水青山间的商洛故事,传播秦岭南坡小城的美好声音。
  激活文学潜能
  “我孩子在商洛市小学跟着老师学习花鼓戏,今天带她过来就是想让她了解咱们商洛本地剧目。”9月21日,商洛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段明希跟随母亲走进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内展板上关于商洛花鼓的发展历程及剧照清晰可见,使她切身感受到商洛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除展板上展示的剧目外,商洛作家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创作复排的花鼓戏《情怀》《若河》连获陕西省文化艺术节文华大奖,《桃花铺》获世界华人文学奖·2023中国作家年度奖,《止痛药》《目击证人》《走过丹江》获第六届柳青文学奖提名,《秦岭记》《玉兰探照》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2年度好小说”。
  多年来,商洛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家,他们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会员后,创作热情不断激发。据统计,全市目前拥有商洛籍中国作协会员33人,省级作协会员213人,市级作协会员428人,县区级作协会员1400人。商洛拥有“双茅一鲁”、3位小小说金麻雀奖,冰心、柳青、曹禺等国内大奖均有涉及,获得奖项荣誉稳列全省第一方阵。市作协获得2022年度陕西唯一的全国优秀基层作协称号。
  为了充分激活文学势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建立“文学实践点”为契机,全力以赴提供后勤保障,为广大作家开展采访采风和文学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中国作家和陕西作家“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商洛,陕西省文艺家采风创作基地和陕西省散文学会创作基地在丹凤棣花挂牌运行,商洛被中国散文学会授予“中国散文之乡”。
  强化文化赋能
  立秋时节,漫步洛南县保安镇,道路干净整洁,民房错落有致,花草树木茂盛。镇上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行动走深走实。“保安镇持续拓展红色旅游产业链,以仓颉文化博览馆及文化广场为核心突破,同步启动仓颉造字遗址群、洛惠渠、唐澍殉节处、祠堂和古民居、洛河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造一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8月22日,保安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推广“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模式,打造地标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等旅游衍生产品,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我市实施“三大工程”,以文学的形式和艺术家的视角重新塑造和演绎仓颉造字、夏禹治水、商鞅封邑、四皓隐居、闯王屯兵、红军转战等故事,不断丰富商洛的文化内涵,商洛文化品牌由抽象的精神标识转化为可视、可触、可感的具象化文化IP,“秦岭最美是商洛”“22℃商洛”品牌文艺传播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在外延扩。同时,实施“本土名家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市文联、市作协、市文化馆等文化阵地作用,举办文学讲座、文学论坛、文学沙龙等交流活动,延续历史文脉,延展文化空间,延拓文化记忆,延伸文化产业,促使商洛作家群薪火相传。
  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日臻完善的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商洛市推动文艺大创作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商洛文学艺术奖励办法》,鼓励作家们参大赛、夺大奖、出精品。同时坚持将文学人才纳入全市人才统一管理,对优秀文艺人才从职称晋升、创作经费、业务培训、宣传推介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市委宣传部持续坚持争取省上重点文艺支持项目向文学创作人才倾斜,王卫民、姚家明、刘剑锋等10余名作家得到项目支持,极大地激发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此外,我市依托丹凤县棣花古镇和洛南县音乐小镇等新时代“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实践点,为作家沉下去、扑下身提供便利条件。把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举措,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