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西商联姻 关键在于实现核心价值互换
文章字数:4263
  西安与商洛山水相连,自古人文交互、民心相通,商贸往来源远流长。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速推动西商融合发展,对促进两市在更多领域互利共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融合互促:生产要素在优化配置中激发活力
  西安商洛各有优势,两市融合互促在多年的具体实践中,不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建设统一高效的要素、商品、服务市场,而且实现了经济存量活化赋能,带动增量提质增效。
  项目建设互补互济。从近三年商洛招商签约项目看,2021、2022、2023年度,商洛招商签约项目中,西安企业分别占签约总数的30.2%、31.4%和32.7%,其中2023年度全市招商签约西安企业投资额529.1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4.3%,超过三分之一。同时,商洛也为西安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商洛每年在外劳务输出约55万人,其中近20万人常年活跃在西安各工地、市场。通过柞水“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商洛每年向西安提供居民及工业用水约4000万立方米,商洛尾矿资源也为西安部分项目建设提供了砂石等建筑材料。
  商品贸易互利共赢。商洛居民使用的小汽车90%经西安购回,商洛人购置高档衣物、现代家具、奢侈品等首选地是西安。商洛高频购买西安商品活跃了西安市场,一定程度推动了西安商贸发展,同时,购回商品也繁荣了商洛市场,改善了商洛居民生产生活。借助西商贸易往来,商洛木耳、香菇、葡萄酒等产品在西安市场获得好评,2023年,仅商洛与西安联合开展的数次促消活动,就实现销售商洛商品2.2亿多元,现场签订采购协议40份,签约金额3.92亿元。
  文化旅游互帮互促。西安一直是商洛旅游康养的主要市场,近年来,商洛各县区,尤其是柞水和镇安城区、景区常年随处可见西安游客身影,甚至部分西安人常年在此租房旅居、康养。2023年度,商洛接待游客人数5185.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9.67亿元,按照30%游客来自西安,全年共接待西安游客1555.5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5.9亿元。同时,由于距离近,交通便利,商洛人到西安旅游、购物、休闲已成为常态,节假日,带上家人或朋友一起到西安逛商场、游景区、吃美食已成为许多商洛居民的不二选择。
  科教卫生互助互惠。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与商洛80多家企业达成校地、校企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实施校地合作84项,多名院士、教授担任企业顾问,为商洛发展服务;上百名医务人员到西安多家医院跟岗学习,63名校园长、后备干部赴西安开展“影子跟岗”,107名校长教师加入西安“名校长”“名师”研修。同时,商洛也为西安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商洛每年有5000多名大学生进入西安高校学习,加上常年在西安就读的各年级学生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常年在西安学习、生活的商洛学生在3万人以上,商洛每年有数十万人赴西安就医消费。2023年,近35万人次商洛居民在西安看病就医,支付医疗费用17亿多元,加上住宿、购物、美食等消费就更多。
  生态环境共建共享。近年来,围绕秦岭生态保护,两市共同或联合实施了秦岭违建和流域治理、植树造林、“五乱”整治、执法检查、生态监测大数据信息共享等一系列工作,秦岭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同时,良好生态也让两市获益,秦岭成为西安生态屏障,改善了西安生态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商洛连续多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前列,被授予“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称号,两市旅游康养、农副产品被广泛开发利用,生态价值转换稳步推进,绿水青山逐步向金山银山转化,正持续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
  扬长补短:各级主体在全力推进中应保持清醒
  融合发展核心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一年多来,西商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商洛应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有许多薄弱环节。
  重视程度“上热下凉”。西商融合发展全市尚未形成共识,“热凉”不均。市、县党政领导均高度重视融合发展工作,但市县部门向下重视程度递减速度过快,部门分管领导间联系对接业务不多、宣传不多,互动交流少,一般干部更少,部分还局限在召开一次会议或搞一次活动上。2024年度西商融合发展重点事项清单中,涉及单位仅16个,县区和许多市直部门未能为融合发展贡献力量。全市规划尚未出台,部分部门年度计划操作性不强,一定程度影响了融合发展。
  支柱产业融合不深。许多西安市民对商洛文旅康养知晓少,思想中商洛还停留在“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中。商洛“3+N”产业集群与西安六大支柱产业对接不够紧密,合作数量不多。2023年度,商洛新材料方面与西安5家企业达成合作,高端制造业方面与西安1家企业达成合作,绿色食品等领域合作数量也有限,合作多以招商引资方式将西安企业或项目引进来,还未能实现在具体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领域开展相互渗透式合作。在许多领域中,双方信息不对称,相互优势资源信息不被对方知晓,难以开展合作。
  优势互补力度不大。未借助西安专业团队对商洛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制作成电影、演艺等,丰富旅游业态。全市康养氛围不够浓厚,美容美体、按摩保健、洗浴等康养类大型企业少,体育健身刚刚起步。美食产业小而散,规范化程度低,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低,难以满足游客一键查询服务。康体食疗产品开发不足,利用本地优质农产品、中药材等开发出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游客群体的食疗产品少。生态价值实现运营管理平台知名度不高,交易数量少。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尤其在钒、钼、锌深加工及尾矿综合利用方面,急需引入关联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方式方法有待创新。融合发展目前以党政领导牵头,部门领办推办自上而下推进,企业主动寻求合作伙伴、破解技术、资金等难题不多,尚未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利用数字网络等新技术开展合作不多,借助党建、工会等工作领域交流沟通平台实现业务合作较少,宣传领域合作也刚刚起步,亟需创新方式途径丰富合作领域内容。
  凝聚合力:行政驱动在守正创新中要加速推进
  随着商洛“高铁时代”的到来,商洛应创新方法,聚合力量、发挥优势,主动融入西安,借力西安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延伸新材料等产业链条,做爆来商人潮,做实康养之都,奋力为西商同城化“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上下拧成一股绳,多方汇聚融合发展合力。全市上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推动西商融合发展。建议各县区及市直部门均将西商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主动和西安各县区、部门合作,畅通信息、推介宣传商洛、招引有关项目,并将融合任务细化分解,逐级推动落实。建议市级部门带头,力争10人以上单位每年派遣1—2名干部到西安或省级对应部门跟班学习,沟通工作、宣传商洛,加深西安对商洛了解,争取将省里、西安更多项目落户商洛或与商洛合作,推动商洛发展。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西商融合发展、大力支持融合发展工作,让群众知晓,只有更多企业、社会人士投资商洛、来商旅游,才能使商洛更多矿产、生态等资源被开发利用,才能带动群众发展致富,促使群众主动宣传商洛,主动与外地亲朋好友对接联系,引来项目、游客,推动商洛发展。
  全市主推一名片,奋力提升商洛康养知名度。应大力宣传“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吸引更多外市居民来商休闲旅居,落实“双50”目标。树立宣传也是生产力观念,鼓励全市干部群众尤其是旅游相关企业及员工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主动宣传商洛,吸引更多游客为商洛美停留,并努力将更多游客变成商洛宣传大使,在更大范围宣传推介商洛。抓住西商融合全媒传播协作机遇,主动借力西安媒体,对商洛旅游康养进行宣传推荐,加深西安居民对商洛了解。在商州创建供游客参观学习的贾平凹、陈彦文学馆,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商洛知名度。同时,成立平凹、陈彦影视公司,将贾平凹、陈彦部分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将商洛部分区域作为电影、电视剧取景拍摄地,提升商洛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市县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1000万元宣传资金,专项用于文旅康养宣传,并对宣传效果好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持续瞄准一方向,力促新材料强链提质效。将矿业“五化”建设向新材料产业领域延伸,尤其在规模化、延链化、数字化方面,促进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以五洲钒业、九龙钼业等企业为龙头,抢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机遇,积极推进“西安研发、商洛转化”,支持与西安高校、科研机构联系,实施科研攻关,并通过招商、合作等形式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将钒、钼产业变成商洛富民强市产业。抓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地环所合作,并通过招商等形式,鼓励更多企业投资尾矿产业,将尾矿开发出更多新型建筑材料。同时,依托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在我市包村机遇,邀请其对我市重点尾矿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按照可利用价值进行分类,推动尾矿综合开发利用。鼓励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积极与西安相关优质企业对接,依托西安先进技术,做好“陕西制造、商洛配套”,努力打造以汽车配件、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敢于正视一差距,尽快补齐发展短板漏洞。应下大力气,优先补齐文旅康养产业漏洞短板,奋力将全市旅游康养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尽快将商州大云寺、城隍庙等城区文化古迹开发出来,实现文物在保护中利用,与即将建成的秦岭博物馆等连成一条线,丰富城区旅游项目。利用商洛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培育招引数家大型中药康体疗养洗浴、保健按摩、美容美体中心等,丰富康养业态,营造康养氛围。利用商洛农产品种类丰富、无污染、质量高等优势,筛选制作出适合糖尿病、高血压等游客的食材、食谱,吸引外地游客。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文创产品、手工艺品、传统美食等,吸引游客参与,并努力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便于游客查询了解。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和体育健身项目,尤其在“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等环境优美区域发展一批特色民宿,在城区兴建一批体育健身设施,定期组织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推动民宿经济、赛事经济发展。
  灵活创新一思路,不断拓宽融合发展领域。围绕西商共建“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利用数字网络,及时将全市寻求合作事项在网络上公开,招募合作单位。同时,引导企业利用网络搜寻合作信息,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利用商洛的红色教育资源,鼓励各单位与西安对应单位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搭建交流平台,促使两市在经济等更多领域实现合作。利用商洛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工会会员春秋游政策,鼓励各工会组织与西安对应单位工会联合开展活动,加深西安居民对商洛了解。依托商洛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北宽坪镇等地红色教育资源,争取将更多外市干部职工培训、疗养等放在商洛,并在政策范围内,争取将全市更多文化教育类景区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范畴,丰富培训资源。
  (商洛市政府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