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30余载园丁情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484
  时 针 拨 回1991年的那个初秋,彼时19岁的李丹霞满怀一腔赤诚,成为商州区杨斜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
  杨斜镇是商州区边远贫困乡镇,交通十分不便,一天只有一趟往返城里的班车。学校条件也十分简陋,只有1排土房,6个教学班,100多名学生。
  “当时,我带的是六年级,全班30多名学生,除了少数几个是杨斜镇街道的,其余均来自周边的沟沟岔岔,有些孩子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中午就啃一点从家里带来的干粮。”李丹霞说,她看着心疼,就让那些孩子到她宿舍喝水,有时候也为孩子们熬一些稀饭。
  “我在小小的蜂窝煤炉上熬一锅糊汤,孩子们喝得可香了。”回忆从前,李丹霞感慨很多,天气恶劣时,几个路远的孩子回家便成了大难题。有一次下大雨,近10个学生挤在她那间小小的宿舍里喝粥,碗不够了,大家轮流用,屋子里面挤不下,他们就挨个进来喝。那段时光,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宿舍成了孩子们的另一个家,给了他们最温暖的庇护和无尽的包容。
  条件虽然艰苦,但孩子们非常好学。年轻的李丹霞被他们深深打动了,她在心里默默发誓:“把教育作为终生的追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
  “那个年代,很多学生的家境都不富裕,很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面临着辍学的风险。”李丹霞回忆道,当时有个女生叫周琳,她爸爸生病了,面对高昂的医药费,她妈妈产生了让她辍学的念头。听了周琳的哭诉,李丹霞立马去她家家访,她拿出工作以来积攒的所有工资,帮助周琳爸爸治病,并劝说让孩子继续读书。所幸,周琳的爸爸最终痊愈,而周琳也摆脱了辍学的命运。后来,她考取了理想的学校,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1999年9月,李丹霞调离了杨斜镇中心小学,她走的那一天,闻讯而来的孩子和家长一直把她送到班车上,不停地叮嘱她常回来看看。而她,又何尝不留恋呢?这8年,她走访学生不下300人次,步行不下800公里,可以说杨斜的沟沟岔岔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最让李丹霞感动的是,她结婚那天早上7点多,以前在杨斜镇教过的两个学生抬着一块玻璃镜来到她家。她诧异地问:“你们怎么来了?”原来他们是听另一位老师说的,受全班同学的委托来向她祝贺。那块玻璃镜,是他们在杨斜街道所能买到的他们认为最体面的贺礼,对李丹霞来说,那也是她收到最珍贵的结婚贺礼。
  在商洛市小学,李丹霞继续追逐着她的教育梦,她深知“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她时刻注意自己言行,教育学生不迟到,她总是第一个到教室;要求学生讲究卫生,她经常默默地捡起地上的纸屑;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她时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对身体不适的孩子嘘寒问暖,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提醒他们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
  “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是她班上孩子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她以高洁的品格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012年,李丹霞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恶性肿瘤,那是她最艰难的一段日子。白天,她在学校上课,下班则赶往医院陪伴母亲,晚上安顿好母亲后,她还要去护士站备课、批改学生作文。医生和护士都感慨:“老师真不容易啊!”就这样,除了母亲做手术那天她请了一天假之外,三个多月的时间,她每天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也使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坚守的意义。
  2021年9月,李丹霞接手了一名“听力与言语障碍一级”的一年级新生小怡,小怡的自理能力很欠缺,加之沟通障碍,时常因尿湿裤子被其他孩子嘲笑。李丹霞见状,总是在课后牵着小怡的手带她去卫生间,教她上厕所,并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残疾人的不易,学会尊重与帮助残疾人。
  这些年来,在李丹霞的影响下,她的许多学生都相继走上讲台,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2024年9月初,李丹霞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