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昔日撂荒地 如今致富田
本报通讯员 蔡铭 刘莹
文章字数:611
  近日,在山阳县城关街道唐坪村集体经济红薯种植基地,一个个身影不停地穿梭在田间,忙着给红薯除草、翻秧。昔日的撂荒地,如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
  “我是唐坪村人,从红薯移栽、施肥、除草、翻秧到以后采收,只要有时间就来这里务工,每天能挣100元,主要是方便,家门口干活,不仅可以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翻秧中,村民王桂花满脸喜悦地告诉笔者。
  “原来这片地是撂荒地,茅草有人那么高。”唐坪村党支部书记袁贵宏指着眼前那一片片生意盎然、长势良好的红薯地告诉笔者。为抓好撂荒地整治,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县农村农业部门的推动下,唐坪村采取会议决定、实地测量、垫资整治、同意流转等四个举措,让撂荒地重新变成良田,确保农业稳定增产、农民稳步增收。
  高家沟社区年过六旬的居民蔡英祥,因孩子外出打工,还要照顾两个孙子上学,近年来家里种的地越来越少。今年在社区党支部的鼓励和帮助下,把门前屋后的撂荒地重新种起来,他说:“看着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庄稼地变成‘杂草田’,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复种了土地,心里安稳多了,地上有粮,心中不慌,人不负土地,土地定不负人!”
  今年以来,城关街道制定切实可行的撂荒地整治方案,通过深化宣传引导、分类指导落实等措施,动员各村(社区)群众积极清理撂荒地田间杂草,进行平田治理,有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并引进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种植,让昔日的撂荒地变成如今助农增收的致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