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集中审批 政务服务提速增效
文章字数:2802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集中审批服务,推动改革集成高效、纵深发展,面对一些共性难点问题,我市探索在基本政务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集中审批服务,推行“四个四”工作机制,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通过部门高效协同,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推动审批服务理念、效能、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倾力打造“服务理念最新、办事效率最高、保障政策最活、创业生态最好”的营商环境最优区。
打造“四个专区” 真正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我同事原来工作调动时,办理医保、公积金两头跑,转了好几个窗口、单位才办好。没想到现在连窗口都不用去就能申请了。”程先生高兴地说道。
我市以市政务服务大厅为依托,精心打造“三百四千”工程重点项目、“一件事一次办”、市场准入服务和便民服务等四个专区。在商洛政务服务网开设“一件事一次办”“帮办代办”等服务专栏,推进“中心专区、线上线下”有序衔接、协同高效。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以流程标准化、服务一站化、办事便利化为导向,推进服务流程再造、服务功能集聚,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站式集中受理,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标准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除了个人业务可高效办成外,企业办事也顺利快捷了许多,据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婷介绍:“我们的‘一件事一次办’审批服务专区,目前设置了审前服务、综合受理、帮办代办等7个窗口。我们以‘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费用、优服务’为目标,推出了许多‘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套餐。比如说,企业需要申请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资质,在办完营业执照后,我们工作人员可现场指导企业在网上申请资质证书,实现多个资质‘一站式’办理,这些举措带给办事企业和群众实实在在的便利。”
强化“四个集中” 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面对各方政策、多元化服务渠道,如何避免“你说你的、我讲我的”,更好打通部门服务,让存量政策发挥协同效应,是我市政务服务改革要破解的共性难题之一。
为此,我市充分利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果,有效发挥事权相对集中优势,全面深化集中审批服务,实行“集中受理、集中审核、集中决定、集中发证”工作模式,推动审批服务从“物理集中”向“化学融合”转变,实现审批时限压缩72%以上。
丹凤县联合审批、发改、资源、住建、环境等11个部门组建项目前期手续“集中审批”工作专班,抽调业务骨干每月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审批,就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境评价、节能评价、文物保护、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等7类31项审批事项进行集中会审、现场办公、帮办指导,坚持每天调度,不断提升审批效率,改变以往企业反复、重复提交材料为“最多跑一次”,“材料不齐不能办”为“一边提供材料,一边受理审核”,部门逐一“串联”审批为多方同时受理的“并联”模式,实现“一家牵头、信息互通、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和全链条、各环节无缝对接,同频发力。
开展“四项活动”全方位服务企业群众
我市始终坚持从小切口入手,开展“推送政策服务卡”“集中审批承诺亮诺”“政务服务改革体验”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企业群众需求侧和审批服务供给侧有机结合,以量变促质变,以局部突破带动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整体工作全面提升。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我市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持续迭代惠企政策,积极助力企业发展。
丹凤县制定《丹凤县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标准地”改革,建立由县域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牵头抓总,资源、住建、审批等13个单位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对新建工业项目按照“7+1”模式,提前完成环评、节能、水土保持、矿产压覆、地灾评估、地震安全评价、文物保护评价等7项区域性统一评估,同时先行设置控制指标和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待项目落地时,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等方式进行“标准地”供应,改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实现了“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
2023年以来,丹凤县探索推进300多亩国有建设用地实行“标准地”改革,为纳米钙基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工业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省各类评价服务、审查服务费用约1000万元。
洛南县针对重点项目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难点,主动出击,先期调研,通过现场了解、下镇入村、深入企业等方式,提前摸清实情,提高审批效率。对因政策原因导致的遗留问题,多部门会商,联合解决。对部分诉求多、办件量大的高频事项,审批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统一集中培训,当面解读政策,现场答疑解惑,搭建沟通平台,并联审核资料。
发挥“四个作用” 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审批事项在局机关集中和服务事项在政务大厅集中的“两个集中”优势作用,创新驱动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推动集中审批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丹凤县政务服务中心运用“现场评估问效+行风政风监督”机制,每季度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新闻媒体等对12345便民热线诉求事项办理情况开展第三方评议和现场问效方式,聚焦企业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等问题集中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等监督问效活动,进一步推动各承办单位依法行政,积极破解热线诉求处置瓶颈短板。
同时建立“行风政风监督员阅单”标准,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媒体代表等担任行风政风监督员,定期监督、检查工单办理情况,通过对企业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查阅梳理,形成提案建议向人大、政协进行提交,并在营商环境重点部门设置“营商环境联络专员”,针对涉及营商环境类的诉求事项主动与服务对象对接沟通,第一时间告知处理结果或预定解决措施,切实做好营商环境类问题收集和答疑释惑工作,有力推动民生问题解决。
在此基础上丹凤政务服务中心用活“大数据”功能,规范诉求数据管理、预警标准,建立月报、专报制度和积分等制度,对企业群众诉求内容中的时间、地域、人群结构等要素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工单反映问题呈现规律,按需向相关单位发送预警提醒,并提前做好防范,实现热线办理工作从“接诉即办”逐步向“未诉先办”的延伸。
通过实施“四个四”工作机制,我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审批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审批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市县共实施集中审批事项达2133项,累计办理业务13.4万多件,全年共办理建设项目类审批事项65件,时限压缩85%以上。着力深化“容缺受理+承诺制”,25个市级行业部门110项可“容缺受理”事项全面开展业务;对226项服务事项实行“延时服务预约制”,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人民群众“双休日、节假日”办事需求;规范中介服务管理,新入驻中介机构25家,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随着“四个四”工作机制的全面推行,我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企业、群众对我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工作的满意率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有效助推商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四个专区” 真正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我同事原来工作调动时,办理医保、公积金两头跑,转了好几个窗口、单位才办好。没想到现在连窗口都不用去就能申请了。”程先生高兴地说道。
我市以市政务服务大厅为依托,精心打造“三百四千”工程重点项目、“一件事一次办”、市场准入服务和便民服务等四个专区。在商洛政务服务网开设“一件事一次办”“帮办代办”等服务专栏,推进“中心专区、线上线下”有序衔接、协同高效。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以流程标准化、服务一站化、办事便利化为导向,推进服务流程再造、服务功能集聚,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站式集中受理,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标准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除了个人业务可高效办成外,企业办事也顺利快捷了许多,据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婷介绍:“我们的‘一件事一次办’审批服务专区,目前设置了审前服务、综合受理、帮办代办等7个窗口。我们以‘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费用、优服务’为目标,推出了许多‘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套餐。比如说,企业需要申请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资质,在办完营业执照后,我们工作人员可现场指导企业在网上申请资质证书,实现多个资质‘一站式’办理,这些举措带给办事企业和群众实实在在的便利。”
强化“四个集中” 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面对各方政策、多元化服务渠道,如何避免“你说你的、我讲我的”,更好打通部门服务,让存量政策发挥协同效应,是我市政务服务改革要破解的共性难题之一。
为此,我市充分利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果,有效发挥事权相对集中优势,全面深化集中审批服务,实行“集中受理、集中审核、集中决定、集中发证”工作模式,推动审批服务从“物理集中”向“化学融合”转变,实现审批时限压缩72%以上。
丹凤县联合审批、发改、资源、住建、环境等11个部门组建项目前期手续“集中审批”工作专班,抽调业务骨干每月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审批,就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境评价、节能评价、文物保护、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等7类31项审批事项进行集中会审、现场办公、帮办指导,坚持每天调度,不断提升审批效率,改变以往企业反复、重复提交材料为“最多跑一次”,“材料不齐不能办”为“一边提供材料,一边受理审核”,部门逐一“串联”审批为多方同时受理的“并联”模式,实现“一家牵头、信息互通、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和全链条、各环节无缝对接,同频发力。
开展“四项活动”全方位服务企业群众
我市始终坚持从小切口入手,开展“推送政策服务卡”“集中审批承诺亮诺”“政务服务改革体验”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企业群众需求侧和审批服务供给侧有机结合,以量变促质变,以局部突破带动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整体工作全面提升。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我市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持续迭代惠企政策,积极助力企业发展。
丹凤县制定《丹凤县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标准地”改革,建立由县域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牵头抓总,资源、住建、审批等13个单位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对新建工业项目按照“7+1”模式,提前完成环评、节能、水土保持、矿产压覆、地灾评估、地震安全评价、文物保护评价等7项区域性统一评估,同时先行设置控制指标和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待项目落地时,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等方式进行“标准地”供应,改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实现了“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
2023年以来,丹凤县探索推进300多亩国有建设用地实行“标准地”改革,为纳米钙基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工业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省各类评价服务、审查服务费用约1000万元。
洛南县针对重点项目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难点,主动出击,先期调研,通过现场了解、下镇入村、深入企业等方式,提前摸清实情,提高审批效率。对因政策原因导致的遗留问题,多部门会商,联合解决。对部分诉求多、办件量大的高频事项,审批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统一集中培训,当面解读政策,现场答疑解惑,搭建沟通平台,并联审核资料。
发挥“四个作用” 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审批事项在局机关集中和服务事项在政务大厅集中的“两个集中”优势作用,创新驱动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推动集中审批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丹凤县政务服务中心运用“现场评估问效+行风政风监督”机制,每季度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新闻媒体等对12345便民热线诉求事项办理情况开展第三方评议和现场问效方式,聚焦企业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等问题集中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等监督问效活动,进一步推动各承办单位依法行政,积极破解热线诉求处置瓶颈短板。
同时建立“行风政风监督员阅单”标准,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媒体代表等担任行风政风监督员,定期监督、检查工单办理情况,通过对企业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查阅梳理,形成提案建议向人大、政协进行提交,并在营商环境重点部门设置“营商环境联络专员”,针对涉及营商环境类的诉求事项主动与服务对象对接沟通,第一时间告知处理结果或预定解决措施,切实做好营商环境类问题收集和答疑释惑工作,有力推动民生问题解决。
在此基础上丹凤政务服务中心用活“大数据”功能,规范诉求数据管理、预警标准,建立月报、专报制度和积分等制度,对企业群众诉求内容中的时间、地域、人群结构等要素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工单反映问题呈现规律,按需向相关单位发送预警提醒,并提前做好防范,实现热线办理工作从“接诉即办”逐步向“未诉先办”的延伸。
通过实施“四个四”工作机制,我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审批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审批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市县共实施集中审批事项达2133项,累计办理业务13.4万多件,全年共办理建设项目类审批事项65件,时限压缩85%以上。着力深化“容缺受理+承诺制”,25个市级行业部门110项可“容缺受理”事项全面开展业务;对226项服务事项实行“延时服务预约制”,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人民群众“双休日、节假日”办事需求;规范中介服务管理,新入驻中介机构25家,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随着“四个四”工作机制的全面推行,我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企业、群众对我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工作的满意率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有效助推商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