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应做好深度报道
文章字数:1053
当今,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和传播路径越来越多样化,大众获取新闻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在如此形势下,内容质量成为新闻传播的决定性要素。对于党报而言,更加重视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不仅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需要,也是满足受众需求、发挥主流媒体权威性、提高党报质量、增强报纸影响力的需要。
党报深度报道的特点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围绕重大政治、经济热点等题材展开,及时回应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了解分享群众生活发生的新变化等。因此党报记者应始终坚持学习党的理论、时事政策,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只有在大是大非、大事要务、大政方针方面把得牢、守得住,才能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实现地方党报深度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向广大受众传递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引导受众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深意,使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碎片化阅读时代,部分媒体为吸引流量,不严格执行新闻标准,滋生了虚假信息、不实报道、有偿新闻和有煽动公众情绪的不当言论等,为社会大众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记者,必须真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恪守新闻良知和新闻底线,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复杂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采访过程中做到辩证地把握方方面面的联系,全面、客观、综合地看待现象,不断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感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发现力、记忆力等,确保报道真实有效。同时,对于信息来源提供的相关资料,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刨根问底,彻底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完善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建构广博、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拥有敏锐的直觉,敏锐的直觉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使记者抢占报道的先机,赢得工作中的主动权,报道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记者除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扩大传播效果,深度报道结合视听传播,使厚重的深度报道变得“轻盈”,以增强可读性、可看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七分靠跑,三分靠写”,要想采写出群众普遍关心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报道,党报记者还应深入群众,联系实际,调研研究,掌握大量情况,及时有效地获得新闻线索,广结朋友,可以选取当地重大典型事件进行报道,也可以选取当地基层有普遍价值的实例进行报道。在报道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典型性人物与事件,针对典型进行挖掘分析,配合言论及价值观念的引导性作用,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只有贴合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地方党报才能实现深度报道的引导价值。
党报深度报道的特点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围绕重大政治、经济热点等题材展开,及时回应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了解分享群众生活发生的新变化等。因此党报记者应始终坚持学习党的理论、时事政策,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只有在大是大非、大事要务、大政方针方面把得牢、守得住,才能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实现地方党报深度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向广大受众传递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引导受众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深意,使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碎片化阅读时代,部分媒体为吸引流量,不严格执行新闻标准,滋生了虚假信息、不实报道、有偿新闻和有煽动公众情绪的不当言论等,为社会大众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记者,必须真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恪守新闻良知和新闻底线,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复杂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采访过程中做到辩证地把握方方面面的联系,全面、客观、综合地看待现象,不断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感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发现力、记忆力等,确保报道真实有效。同时,对于信息来源提供的相关资料,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刨根问底,彻底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完善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建构广博、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拥有敏锐的直觉,敏锐的直觉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使记者抢占报道的先机,赢得工作中的主动权,报道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记者除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扩大传播效果,深度报道结合视听传播,使厚重的深度报道变得“轻盈”,以增强可读性、可看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七分靠跑,三分靠写”,要想采写出群众普遍关心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报道,党报记者还应深入群众,联系实际,调研研究,掌握大量情况,及时有效地获得新闻线索,广结朋友,可以选取当地重大典型事件进行报道,也可以选取当地基层有普遍价值的实例进行报道。在报道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典型性人物与事件,针对典型进行挖掘分析,配合言论及价值观念的引导性作用,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只有贴合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地方党报才能实现深度报道的引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