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化矛盾于一线 解心结于微澜
本报通讯员 唐瑞希
文章字数:1178
  他用真心、耐心、责任心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在群众心中,他如一杆“公平秤”,让人信服。他有为民解忧的“铁脚板”,是法治宣传的“土博士”,也是群众信赖的“调解员”,他就是商州区金陵寺镇崔坪村党支部书记兼调委会主任崔建东。
  为民解忧的“铁脚板”
  2023年以前,崔坪村因邻里纠纷、项目建设等问题,一度成为上访人员聚集村。2023年6月,崔建东临危受命,担任崔坪村党支部书记兼调委会主任。深知自己缺乏专业的调解知识和经验的崔建东,白天奔走于村组,走访纠纷现场,了解群众诉求;夜晚就挑灯学习,补齐知识短板,学习调解技巧。
  凭着不懈的努力,崔建东成功化解了30多起大小纠纷,为崔坪村的和谐稳定夯实了群众基础。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别人躲着走的难事、愁事,崔建东却主动迎上去,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2021年,管某之子在外务工身亡,儿媳房某与管某因赔偿费分配问题多次产生冲突,报警调解无果,崔建东知晓后积极介入进行处理,先后7次前往居住在城区的管某家中做工作,3次前往西安疏导房某情绪,同时每天利用电话和管某、房某进行沟通,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双方于今年10月签订了调解协议,平息了长达3年的家庭内部纠纷。
  法治宣传的“土博士”
  在乡村一线,由于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法治观念参差不齐,如果调解只是冷冰冰地解读法律,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崔建东在坚持自学法律知识的同时,深入钻研怎样才能用“土话”把法律条文给群众讲解明白,让法律条文与乡情、民情联系起来,让群众听得懂法律,解得开心结,化解了矛盾。
  今年5月,崔某在建房时误将赵某的柿子树损坏,赵某要求赔偿3000元,崔某认为赔偿过高,两人产生矛盾。崔建东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以“以案说法”形式平息两人心中怨气,为防止矛盾激化,将《民法典》中关于损害赔偿的条文一条一条用方言讲给他们听,5月11日,两人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协议:崔某向赵某诚恳道歉,赵某将赔偿费用降至300元。
  群众信赖的“调解员”
  “只要群众遇到大事小事愿意找我、第一时间来找我,就说明我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苦一点、累一点、多跑一点都没啥要紧的。”崔建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调委会主任以来,只要一听说有矛盾纠纷,他立刻主动联系,商定时间地点,积极主动调解。
  2023年8月,崔坪村四组村民李某和刘某因生活琐事相互辱骂长达10多天,双方子女听闻后主动给崔建东打电话寻求调解,崔建东立即上门进行处理,他抹得开“面子”,不怕调解失败,上门进行劝说10多次,最终两人重归于好。
  调解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群众来说却是急难愁盼的大事,为群众解决好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理顺的是民心民意、密切的是党群关系、构建的是社会和谐。近年来,通过崔建东的不懈努力,崔坪村初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