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周庄一起疼
文章字数:1749
在周庄,与小妹一样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的乡亲仅有四五户人家了。
其实我懂,她是一直不甘心过那种春种秋播,在土地里刨食的日子。当年如果继续上学,也许能考上中专,做个教师,或者乡村医生。这一点,也成了我和二哥心中永远的痛。当年我和二哥同一年考上学,他上了大学,我上的是中专。这曾是安家河一带的轰动新闻,但小妹却永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我后来才知道,小妹如要继续读初中,就必须要住宿,至少得一床被子。家里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她才无奈告别了读书生涯,那年她14岁。
我知道父母的难处,当时我和二哥都在县中上学,每到新学期报名时间,父母熬煎得整夜无法入眠。要筹集我们两个的报名费、学杂费和书费,还要交伙食费。这全靠父亲背木料到50里外的川道,卖了拿到钱才能保证我们能按时上学。我和二哥考上学那年,父母要给我们同时置办两床新被褥。离开家的时候,父亲在信用社贷了15元钱,才给我们兄弟俩每人做了一件白衬衫,不使我们进了城太寒酸。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顾不上妹妹了。
不屈服命运的妹妹失学后,便开始学习一门手艺,和庄子里的几个女娃参加了一个裁剪培训班。尽管她学得很用心,也掌握了裁布、缝纫、机绣等技术,但要购置一台缝纫机,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那段日子,妹妹除了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外,还要给父母帮工。上坡放牛,下河拔猪草,更是她的主业。在我们毕业的前一年,妹妹年仅17岁,父母就替她答应了一门亲事。妹妹似乎也认命了,和父母是一致意见,默许嫁给同住一个庄子里我现在的妹夫。
妹妹结婚,我托人帮忙,在百货公司买了一台优惠价的锁边机。按说缝纫机、锁边机和熨烫设备全部齐全,凭来料加工,算是一个好营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忙活了一年后,活却是越来越少了。那些设备最终成了摆设,也成为妹妹人生中一个伤心的见证物。
妹妹心性高,不想总在外面打工。后来,她开始在家里筹办养猪场,这是她的第二次创业。妹妹办起猪场后,我们哥俩与妹妹一家人,和猪的命运拴在了一起。他们有自己的长远打算,搞粮食种植、饲料加工和养猪业“一条龙”的多种经营。妹妹家的设备,能加工粮食,能磨豆腐,还能给牲畜打料。我每次回家,听见机声隆隆,见妹妹总是满身灰尘。我很心疼她,总想帮他们点什么。为此我还专门研究全国的养猪业和市场情况。
前几年,我信心十足,想帮妹妹办一家合作社,滚动发展成家庭农场,并期待把周庄打造成一个休闲农业示范园。我甚至和二哥、二姐夫商量,想每人拿出10万元,共同投资来做这件事。
周庄的后塬、张家塬,原来是乡亲们的饲料地,也曾经是保命田。但这些地方,已彻底荒芜了,让人觉得可惜。我请来林业局的朋友帮忙,规划拟建核桃林园,林下发展养鸡,间作药用牡丹和中药材。妹夫出租金从群众名下租回地块,雇人除草,栽树。但是杂草总是除不尽,没有春风也照样疯长,很快便将栽植的苗木淹没了。除草管理成本很高,特别是上塬的路也几乎废弃了,如果再扩大生产,就得解决水、电、路的问题,这并非易事。看到这诸多困难,曾经几个心动的乡亲也默不作声了。这些困难咋解决,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凭妹妹和妹夫的能力,那更是为难他们了。就这样,这次由我充当设计师的创业梦想,也只能暂时搁置了,只恨一介书生终无力帮她。
曾经魂牵梦绕的周庄,在我眼里总是充斥着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和唯美。这时却忽然发现,过去的文字是那么肤浅,我笔下的周庄不过是一种文学地名,现实的周庄却依然让我充满迷茫和困惑。
妹妹还在养猪,只敢保持在百头以内,是周庄唯一的养猪专业户。多年了,我尽管没有像妹妹那样,干着又脏又累的活,但我的心始终和他们一起,跟着揪心跟着疼。周庄这个曾经200多人的村庄,现在留守在这里的不过20人左右,也大多成了“两栖型”人。年轻的一代大都在川道和县城,甚至在更远的地方安家落户了。妹妹的两个孩子,女儿嫁到了西安,儿子成了县医院的医生。他们的生活与周庄越来越远了。
我为周庄写的文字,妹妹是最忠实的读者。她有时也认真地问我:“哥,你说我们周庄以后到底会变成啥样子,该不会永远消失了吧?”我只想告诉她:“个人的命运,始终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一个村庄的命运也是如此。”也许若干年后,周庄会成为那家农业公司的一处种植园,也许会像欧洲乡村那样,成为最能留住人的地方。
我还想告诉周庄的乡亲,我的心会随着他们一起,始终跟着希望在跳动。
其实我懂,她是一直不甘心过那种春种秋播,在土地里刨食的日子。当年如果继续上学,也许能考上中专,做个教师,或者乡村医生。这一点,也成了我和二哥心中永远的痛。当年我和二哥同一年考上学,他上了大学,我上的是中专。这曾是安家河一带的轰动新闻,但小妹却永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我后来才知道,小妹如要继续读初中,就必须要住宿,至少得一床被子。家里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她才无奈告别了读书生涯,那年她14岁。
我知道父母的难处,当时我和二哥都在县中上学,每到新学期报名时间,父母熬煎得整夜无法入眠。要筹集我们两个的报名费、学杂费和书费,还要交伙食费。这全靠父亲背木料到50里外的川道,卖了拿到钱才能保证我们能按时上学。我和二哥考上学那年,父母要给我们同时置办两床新被褥。离开家的时候,父亲在信用社贷了15元钱,才给我们兄弟俩每人做了一件白衬衫,不使我们进了城太寒酸。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顾不上妹妹了。
不屈服命运的妹妹失学后,便开始学习一门手艺,和庄子里的几个女娃参加了一个裁剪培训班。尽管她学得很用心,也掌握了裁布、缝纫、机绣等技术,但要购置一台缝纫机,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那段日子,妹妹除了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外,还要给父母帮工。上坡放牛,下河拔猪草,更是她的主业。在我们毕业的前一年,妹妹年仅17岁,父母就替她答应了一门亲事。妹妹似乎也认命了,和父母是一致意见,默许嫁给同住一个庄子里我现在的妹夫。
妹妹结婚,我托人帮忙,在百货公司买了一台优惠价的锁边机。按说缝纫机、锁边机和熨烫设备全部齐全,凭来料加工,算是一个好营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忙活了一年后,活却是越来越少了。那些设备最终成了摆设,也成为妹妹人生中一个伤心的见证物。
妹妹心性高,不想总在外面打工。后来,她开始在家里筹办养猪场,这是她的第二次创业。妹妹办起猪场后,我们哥俩与妹妹一家人,和猪的命运拴在了一起。他们有自己的长远打算,搞粮食种植、饲料加工和养猪业“一条龙”的多种经营。妹妹家的设备,能加工粮食,能磨豆腐,还能给牲畜打料。我每次回家,听见机声隆隆,见妹妹总是满身灰尘。我很心疼她,总想帮他们点什么。为此我还专门研究全国的养猪业和市场情况。
前几年,我信心十足,想帮妹妹办一家合作社,滚动发展成家庭农场,并期待把周庄打造成一个休闲农业示范园。我甚至和二哥、二姐夫商量,想每人拿出10万元,共同投资来做这件事。
周庄的后塬、张家塬,原来是乡亲们的饲料地,也曾经是保命田。但这些地方,已彻底荒芜了,让人觉得可惜。我请来林业局的朋友帮忙,规划拟建核桃林园,林下发展养鸡,间作药用牡丹和中药材。妹夫出租金从群众名下租回地块,雇人除草,栽树。但是杂草总是除不尽,没有春风也照样疯长,很快便将栽植的苗木淹没了。除草管理成本很高,特别是上塬的路也几乎废弃了,如果再扩大生产,就得解决水、电、路的问题,这并非易事。看到这诸多困难,曾经几个心动的乡亲也默不作声了。这些困难咋解决,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凭妹妹和妹夫的能力,那更是为难他们了。就这样,这次由我充当设计师的创业梦想,也只能暂时搁置了,只恨一介书生终无力帮她。
曾经魂牵梦绕的周庄,在我眼里总是充斥着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和唯美。这时却忽然发现,过去的文字是那么肤浅,我笔下的周庄不过是一种文学地名,现实的周庄却依然让我充满迷茫和困惑。
妹妹还在养猪,只敢保持在百头以内,是周庄唯一的养猪专业户。多年了,我尽管没有像妹妹那样,干着又脏又累的活,但我的心始终和他们一起,跟着揪心跟着疼。周庄这个曾经200多人的村庄,现在留守在这里的不过20人左右,也大多成了“两栖型”人。年轻的一代大都在川道和县城,甚至在更远的地方安家落户了。妹妹的两个孩子,女儿嫁到了西安,儿子成了县医院的医生。他们的生活与周庄越来越远了。
我为周庄写的文字,妹妹是最忠实的读者。她有时也认真地问我:“哥,你说我们周庄以后到底会变成啥样子,该不会永远消失了吧?”我只想告诉她:“个人的命运,始终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一个村庄的命运也是如此。”也许若干年后,周庄会成为那家农业公司的一处种植园,也许会像欧洲乡村那样,成为最能留住人的地方。
我还想告诉周庄的乡亲,我的心会随着他们一起,始终跟着希望在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