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文章字数:1262

“大棚里养鱼比传统养鱼效率更高,而且养出的鱼味道肥美,没有土腥味。”12月6日,记者来到商州区大荆镇西村的高密度加州鲈鱼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只见阳光大棚内10个直径约为6米的圆桶鱼池整齐排列,基地负责人郑成宏正与工人一起将早已准备好的鱼食饲料撒到养殖池里。几秒钟后,鱼群“挤”到水面争相抢食,激起层层水花。
阳光大棚里种蔬菜瓜果十分常见,但养鱼却实属新鲜。与传统养殖相比,这种新兴的高密度养殖模式有着产出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特点,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降低养殖成本,节省养殖空间,让水产养殖不再靠天吃饭。
“这种养殖方式的最大的优点是抗风险能力强,有了大棚,遮阳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拦住了吃鱼的鸟,杜绝了鸟粪的污染。”郑成宏指着养殖池里清澈透亮的水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出好鱼正是得益于阳光棚外的蓄水池,养出了好水,为鲈鱼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郑成宏介绍,基地占地10亩,统一采用无污染的井水,通过两个大型圆柱体蓄水池进行十几天的晾晒和沉淀处理后,进入鱼池的水基本保持在25℃至28℃,阳光大棚的加持使得池水的温度保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同时还通过水循环系统、增氧系统等对水进行消毒杀菌,平时通过智能水质监测和温控系统进行水质和鱼的生存状态监测。增氧系统24小时自动运转,换水时打开阀门自动出水。通过水质处理设备对鱼池中的水进行循环利用,能够实现对鱼类的精准管理和检测,自动喂料、自动换水等功能引入,有效减少了人力投入,提升了生产效率。用传统模式养殖鲈鱼需要9个月以上,高密度养殖仅需6个月左右即可养成出售。
为了实时监测鱼的生存状态,郑成宏还在基地内配套建设了3个实验室,配有专业工作人员对鱼进行监测。
郑成宏介绍,目前的12个圆桶鱼池是一期项目,以养殖加州鲈鱼为主,年产量为7.5万公斤,已有两个鱼池鲈鱼生长达标,被西安海鲜市场抢先预订,预订价格暂定为每公斤10元左右,还有一个池子正在养殖第一批澳洲龙虾,预计年前可以上市。
一期项目预计年产值6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50多人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在原先的基础上二期项目正在扩建,建设规模为年产量22.5万公斤养殖育苗基地,计划明年年初建成投苗。基地三期计划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年产量30万公斤的基地,建成后主要以加州鲈鱼、鳜鱼等养殖以及淡水澳龙育苗为主。
“基地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基地年产鱼量预计有60万公斤,预估产值1600万元。”说到高密度养鱼的产能和效益,郑成宏信心十足,自豪不已。
阳光大棚里养鲈鱼,既破解了发展空间之困,又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新型水产养殖模式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高密度养鱼产业大有可为,加上我镇水域资源众多,商州区近年水产业发展前景广,养鱼经验丰富、产业基础成熟。在项目前期建设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积极协助企业科学管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我们将积极帮助企业联系对接市内各大超市、酒店,实施定向供货,不断畅通销售渠道,打开销售市场,不断推动大荆镇高密度养鱼产业发展,实现共富共享。”大荆镇党委书记白朝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