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麦田
文章字数:1428
前两天去包扶村,沿途风景优美,大自然像一位丹青高手,把山川河流、田野村庄涂抹得浓淡相宜,色彩艳丽,火红的柿子,橙黄的树叶,苍翠的松柏,构成一幅壮美的油画。同行的女同事激动地将手机伸出窗外抓拍美景,我却总感觉目之所及缺少了什么。哦,对了,缺少了或鹅黄或嫩绿的麦田!我怅然若失,倏忽想起小时候种小麦的情景……
那时,我家有几亩麦地,分别在不同的沟沟岔岔、坡坡梁梁。小块地是父母亲带着我用挖锄挖了种小麦。父亲撒过麦种、臭肥、复合肥之后,我、父亲、母亲三个人站在地的一边,一起撅起屁股连挖带刨。我没有掌握挖地的要领,脚步不停移动,往往是刚挖过的松软地方又被自己踩瓷实了,有些懊恼。父亲就给我示范,让我用手先紧握挖锄把的前端,把前面的地挖完了,再将手向挖锄把后面移动,然后挖稍远一点的地方,直到够不着前面的地了再换步。我照着父亲教的办法做,果然身后的脚印少了许多。
我们老家有一句谚语,“要吃馍连泥和”,说的是即使天下小雨,也不能停止种麦。人常说,“霜降前种高山,霜降后种平川。霜降前十天不早,霜降后十天不迟”。好像霜降这个节气就专门是为种小麦而设置的。一般人家都要赶在霜降前把小麦种上,否则就过了高产期,麦子收成不好。种麦时遇到下雨天,母亲给我找一块化肥袋子披在身上,冒雨挖地。不一会儿,脚上就粘上一块泥疙瘩,犹如戴了沉重的脚镣;锄头也会被地上的豆子蔓、苞谷茬、杂草根等缠死,不时要用手扯掉,挖地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常常是父母亲已挖到地的另一头了,我还在中间位置,他们又从另一头向我这边挖,汗水混合着雨水,父母头上热气腾腾……
半亩以上的地块,要借邻居的牛来播种。头天和邻居约定好,第二天早上天刚麻麻亮,母亲打发我和妹妹到邻居家把牛牵回,倒上晒干的黄豆叶,还要给牛和一大盆麦麸糊糊,让牛喝下。母亲则早早做好红薯糊汤,我们匆匆吃过早饭,父亲扛着犁,犁头上挂着绳索、跟斗;我和母亲手拿挖锄,背着麦种、肥料;两个妹妹各牵一头牛,全家齐上阵去种小麦。
到地里之后,先将牛牵到地畔,让牛吃些未被霜杀的青草。父亲把麦种肥料全撒好,就让妹妹把牛拉到地边,套好牛,摆好犁,父亲一声吆喝,两头牛迈开四蹄向前疾走。
刚开始,两头牛配合不好,不是这头走到犁沟外,就是那头牛将撇绳踩到蹄子缝里,或者是牛跟斗从肩上滑落……父亲不时要呵斥牛停下,重新收拾绳索轭具。不一会儿,父亲吆喝起来——上犁沟——下犁沟——打绊——回来——喔、喔、喔——走起……声音响彻山谷。牛好像听懂了父亲的指挥声,犁地变得顺畅起来。犁完之后要磨地,磨过之后地显得平整,麦子出苗齐。磨地是我们的快乐时光,我和妹妹会抢着坐磨。父亲让我们每人体验几个来回,那是农村孩子独有的高级享受,给我们所带来的欢乐简直无以言表。
麦子种下十多天后,地里就冒出鹅黄的麦苗,嫩嫩的,柔柔的,像刚孵出的小鸟嘴巴的颜色,看着让人心里为之一颤,这时的麦田充满希望,它是生命的喜悦,也是丰收的憧憬。可惜的是,父亲步入老年,我们家十多年没种小麦了。看不到麦田,我心里老觉得空落落的。
周六从老家返城,车子顺麻街岭下来,开到上河驿时,我不经意间看到农耕体验园旁边竖着一块某某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牌子,牌子后边是一小块麦地,麦子刚刚萌芽,生机勃勃,甚是喜人。回到家里,我关注了该学校的公众号,看到学校在劳动实践基地里多次组织学生种植粮食及瓜果蔬菜的报道,心里暖暖的。
我曾担心我们的孩子会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看来是我多虑了。农耕文明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愿我们心中的那块麦田永远都在!
那时,我家有几亩麦地,分别在不同的沟沟岔岔、坡坡梁梁。小块地是父母亲带着我用挖锄挖了种小麦。父亲撒过麦种、臭肥、复合肥之后,我、父亲、母亲三个人站在地的一边,一起撅起屁股连挖带刨。我没有掌握挖地的要领,脚步不停移动,往往是刚挖过的松软地方又被自己踩瓷实了,有些懊恼。父亲就给我示范,让我用手先紧握挖锄把的前端,把前面的地挖完了,再将手向挖锄把后面移动,然后挖稍远一点的地方,直到够不着前面的地了再换步。我照着父亲教的办法做,果然身后的脚印少了许多。
我们老家有一句谚语,“要吃馍连泥和”,说的是即使天下小雨,也不能停止种麦。人常说,“霜降前种高山,霜降后种平川。霜降前十天不早,霜降后十天不迟”。好像霜降这个节气就专门是为种小麦而设置的。一般人家都要赶在霜降前把小麦种上,否则就过了高产期,麦子收成不好。种麦时遇到下雨天,母亲给我找一块化肥袋子披在身上,冒雨挖地。不一会儿,脚上就粘上一块泥疙瘩,犹如戴了沉重的脚镣;锄头也会被地上的豆子蔓、苞谷茬、杂草根等缠死,不时要用手扯掉,挖地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常常是父母亲已挖到地的另一头了,我还在中间位置,他们又从另一头向我这边挖,汗水混合着雨水,父母头上热气腾腾……
半亩以上的地块,要借邻居的牛来播种。头天和邻居约定好,第二天早上天刚麻麻亮,母亲打发我和妹妹到邻居家把牛牵回,倒上晒干的黄豆叶,还要给牛和一大盆麦麸糊糊,让牛喝下。母亲则早早做好红薯糊汤,我们匆匆吃过早饭,父亲扛着犁,犁头上挂着绳索、跟斗;我和母亲手拿挖锄,背着麦种、肥料;两个妹妹各牵一头牛,全家齐上阵去种小麦。
到地里之后,先将牛牵到地畔,让牛吃些未被霜杀的青草。父亲把麦种肥料全撒好,就让妹妹把牛拉到地边,套好牛,摆好犁,父亲一声吆喝,两头牛迈开四蹄向前疾走。
刚开始,两头牛配合不好,不是这头走到犁沟外,就是那头牛将撇绳踩到蹄子缝里,或者是牛跟斗从肩上滑落……父亲不时要呵斥牛停下,重新收拾绳索轭具。不一会儿,父亲吆喝起来——上犁沟——下犁沟——打绊——回来——喔、喔、喔——走起……声音响彻山谷。牛好像听懂了父亲的指挥声,犁地变得顺畅起来。犁完之后要磨地,磨过之后地显得平整,麦子出苗齐。磨地是我们的快乐时光,我和妹妹会抢着坐磨。父亲让我们每人体验几个来回,那是农村孩子独有的高级享受,给我们所带来的欢乐简直无以言表。
麦子种下十多天后,地里就冒出鹅黄的麦苗,嫩嫩的,柔柔的,像刚孵出的小鸟嘴巴的颜色,看着让人心里为之一颤,这时的麦田充满希望,它是生命的喜悦,也是丰收的憧憬。可惜的是,父亲步入老年,我们家十多年没种小麦了。看不到麦田,我心里老觉得空落落的。
周六从老家返城,车子顺麻街岭下来,开到上河驿时,我不经意间看到农耕体验园旁边竖着一块某某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牌子,牌子后边是一小块麦地,麦子刚刚萌芽,生机勃勃,甚是喜人。回到家里,我关注了该学校的公众号,看到学校在劳动实践基地里多次组织学生种植粮食及瓜果蔬菜的报道,心里暖暖的。
我曾担心我们的孩子会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看来是我多虑了。农耕文明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愿我们心中的那块麦田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