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雨污分流,让民生幸福有里有面
本报记者 谢 非
文章字数:1654
  “我在这个小区住了30年,以前只要遇到下大雨,下水道井盖污水和雨水同时冒出来,大家路过都捂着鼻子,今年经过地下管道雨污分流改造后,现在小区里路面干净,再也没有遇到之前的情况。”12月6日,家住柞水县仁和社区党家湾一处小区的居民孔祥武说。
  得益于今年开展的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目前,柞水县城区已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建成城区周边山坡雨水收集系统项目,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基本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不成灾”的预期目标,城市更宜居、更具韧性、更智慧,民生幸福有里有面。
  避免“拉链工程”
  今年,柞水县实施了城区3纵5横34条街巷的雨污分流改造,在县城坡体两侧修建截水沟3850米,健全了一河两岸13条沟域的雨水收集系统,新建排洪渠2450米、梯形排水沟1200米、沉沙池33座,有效拦截了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就近引导排放至自然河沟,消除了极端天气情况下洪水对城市的安全威胁,从源头上解决了城市内涝的堵点难题,实现了雨污分流。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柞水城市建设者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工程开工之前,县委、县政府组织住建、城管、供水、供气、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部门密切沟通协商,由县住建局负责开挖、回填、夯实,相关部门按照设计的管位或线位埋设管线,修建必要的检查井,减少了项目建设对城市道路的重复开挖,合理有序利用十分紧缺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这种“一拖八”的联合施工模式,既减少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难度,又降低了工程造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了确保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长远性,柞水县雨污分流工程按照“十年不开挖、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仍可用”的建设思路,运用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结合当地气象、水文、土质、地质、地形、植被等情况,对城区周边山坡在最大暴雨时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和城区设计人口产生的最大污水量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在满足设计流量的情况下,预留一定的安全保证系数,确保工程项目达到长效持续利用的目的。
  减少“扰民工程”
  “以前啊,路面积水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堵点,特别是夏天暴雨大雨天气,路段积水更加严重,周边居民很是闹心。”仁和社区委员会主任陈光富介绍,“现在好了,自从雨污分流改造完后,往日下雨涨水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且施工过程也没有弄得乱糟糟,挺好的。”
  为了把施工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降到最低,柞水县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天气趋势和城市保畅要求,采取多工作面平行开工、多工作队流水作业、多班制全天候施工等技术措施,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在克服“白天干不成、夜间不能干”的现实难题和今年雨水严重偏多的多重不利影响后,运用雨天搭棚开挖、夜间低噪声施工等特别施工方法,全力推进工程进度,大干100天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考虑到大面积开挖作业,将会产生几十万立方米的弃渣,在项目开工之前,柞水县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柞水县城区周边坡面雨水收集项目土石方处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严格予以执行,确保运输过程不抛撒,倾倒回填不流失,并进行了详细的土石方调配作业设计,将大部分开挖土石方在基坑回填时进行充分利用,有效缓解环保压力。
  完善民生工程
  迎春社区的信合巷属于老旧小区所在地,多年来排水不畅,居民们也受雨天路面积水困扰,经过这次全县范围的雨污分流工程整改后,不仅路面平整干净了,就连一些改造沿线自建房的下水道,也接入了雨污分流系统,对供气供水管道、通信管线及城市道路等进行同步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居民们从开始不理解到现在拍手称赞。
  柞水县在做好雨污分流改造的同时,兼顾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累计修建检查井495座,铺设自来水管道4500米、天然气管道3500米、通信管道5500米,全面提升城区基础设施水平,开拓了地下空间,理顺了地下管线,清理了空中线缆,增强了城市承载力。同时,修补混凝土路面5.8万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5.5万平方米,修补绿地植被650平方米,更换路灯杆线1200米,修补人行道路面1900平方米,进一步补齐市政设施短板,提升了城市品质和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了城市建设由地面向地下延伸的本质要求,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