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挂面香飘远
文章字数:1434

12月16日黎明时分,洛南县石门镇王桥村尚在一片沉寂中,王焕民的洛州缘手工挂面合作社里却是灯光通明,一片忙碌。
前一夜,技术员李金娥凭着手感和经验,将水、面粉、盐按合适的比例揉得软硬适中,经过开条、搓条等环节,再盖上厚厚的棉被,任它自然发酵。这时,她将醒好的面条配合机器缠上筷子,接着,又是下一轮的醒面环节。
直到日落西山,一排排如银丝般的挂面挂满合作社的晾晒车间,这一天的活计才算结束。工人们脱下工服,说说笑笑回家做饭,空气里弥漫的麦香也愈发醇厚。
石门镇地处洛河源头,昼夜温差大,黄河水以特有的清冽无私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使这里成了小麦产地、面食之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洛南手工挂面制作处于鼎盛时期,很多人都向老挂面师傅拜师学艺,这一手艺承载着无数人的匠心,制作工序环环相扣、精细入微,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临近年关,最近的订单多了起来,平均每天就要接10单,主要供应洛南、商州、西安这几个地方。”王焕民说。
51岁的王焕民告诉记者,他家祖辈以做手工挂面为生,清朝咸丰年间,他的老爷(曾祖父)就在吊挂面,且在当地一带小有名气。旧时物资匮乏,常常以物换物,父辈们挑着担子来到街头,将挂面换成麦子、盐等生活必需品,却不舍得煮上一把自己亲手做的挂面。
“在我12岁那年的年三十,母亲终于煮了一点挂面给我们吃,也许是天冷,也许是饿了,总觉得那碗挂面咋那么香,那么好吃。”王焕民回忆道。
1993年,王焕民传承了父亲的家业,也做起了手工挂面,但由于资金不足,挂面的利润太薄,仅两年时间,这门营生就被迫中止。
随着时代的变迁,王焕民跑过销售、做过建筑工人,但多年前母亲做的那碗冒着热气的清汤挂面却让他难以忘怀,割舍不下。
2021年,当地号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唤醒了王焕民深藏心中的挂面情结,他毫不犹豫地拿出积攒多年的60万元,成立了洛州缘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方面,想把自家历经百年的手工挂面技艺传承下去,也想趁乡村振兴这个机遇,把周边的劳动力集合起来,带领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王焕民说。
传统手工挂面制作受季节影响大,一年中仅冬季可做,同时,由于工序烦琐、需要起早贪黑,很多人受不了这个苦。考虑到这些,王焕民购置了和面机、分条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配备了有控温设备的烘干车间,通过人工和机器结合,延长了挂面的生产时间,极大地优化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人不用再冻手冻脚,甚至挂面的口感也比过去更好了。
王焕民解释称,传统手工挂面最大的短板是重盐,因为在上筷子这一环节,如果人工上得用3个多小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很容易使面醒过头而丧失了筋道,为避免这一结果,传统的办法就是靠多加盐。然而,如果用机械上,不到1小时就能完成,既节省了时间,传统挂面重盐这一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以前,人们只追求吃饱,现在则是追求吃好。”王焕民说,经过多次市场调研,他们推出了荞麦挂面,并且与商洛学院、柞水肽康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木耳肽挂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更加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
目前,合作社有6名技术工、10多名短工,37岁的杨欢欢就是王焕民一手培养出来的技术工。
“我家里5口人,丈夫常年外出打工,两个孩子在上学,婆婆年纪大了,都需要人照看,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既学到了技术,一个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杨欢欢笑道。
王焕民说,他家的挂面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他想继续开发新品种,和乡亲们一起将手工挂面打造成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