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商州贤者:邵崇康和其先人邵可立
屈超耘
文章字数:1777
  我来商州五十余载,深感这里风景之优美和人物之淳朴。特别是当我结识了邵崇康先生之后,心情为之一振,贤者、贤者。先生是真正典型一贤者。我之所以称他为贤者,一是他是颇有学问的人。1951年至1952年,在西北大学学中文,不但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且具有热爱民主、自由,善于与人交流的绅士风度。正因为思想超前,1957年便自然地因为好心提意见而遭受挫折,他颇能自适,虽然心中极为愤懑,却从容以对。几年的劳苦生活,竟把他改变成一代名医。返里后,他以高超的医术,为乡亲们服务,随叫随到,只收很少一点手续费,全心全意为病人减轻痛苦。我有幸到过他的医疗站,他一个人应对着数个病人,说话轻言细语,和病人拉着家常。奇怪的是,病人不叫他医生,而是叫叔、伯、爷,听得我口服心服。二是新时期以来,国家恢复了他中学语文教师职务,然而他已进入老年。于是,他仍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继续行医,不过这时他的收费更低廉了。我便问他,收费怎么这样低,行吗?他说他有国家发的工资,给群众看病,只象征性地收点钱,够买药的钱就行了。其时,人们都已经卷入“挣钱”大潮,但邵医生似乎不管这些。领国家发的一份退休金,有滋有味地给老少爷们看病,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发财捞钱的概念。当我接触到一些病人对他的评价,嘴里不由自主地哼了起来:“贤者,先生真是贤者。”三是崇康先生虽然在行医生涯忙碌,却经常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文坛上发生的事,他自费订了许多报纸,每天都要读,常常记了满本子的要点,为此,他常和我在一起交流看法。有一次他来寒舍,说是要我对平凹先生的《废都》谈谈。他毫无保留地讲了贾平凹关于男女关系方面的描写,说觉得有些下流。我告诉他,这种描写确有实事,可是却是对转型时期一些文人的心理描写的真实写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首先是有了一些人被“废”才引起了“都”的“废”。邵先生一听,抚掌说:“对了,对了,我理解了!”对先生这种诚实坦白的心态,我表示了极大的敬意。
  我常常这样想,邵崇康先生之所以成为贤者,绝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有一次,当我和他闲谈时,他笑着说:“不瞒你,我们邵家在商州也算是个大家,邵可立就是我的先祖。”他这么一说,我算是彻底明白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邵先生之贤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原来是有深厚根底的。他的先祖邵可立,那可是明末一大贤!在商州城里,人们一般不知道可立为谁,但一提起邵布政却是如雷贯耳。据清王廷伊修编的《商州志》介绍:“邵可立,字三立,万历戊戌进士,幼贫苦学。及居官,清介端方,有古大臣风范。以山西左布政使致仕。家居淡素,著述维风。天启中,魏党崔呈秀招起复,托疾不应。岁饥,出金带助赈。凡地方利害,一切调剂,白长官兴除之。寿七十,卒。”在这段介绍里,仅魏忠贤党徒招他重新做官被拒绝,就足以证明他是个大贤了。而《陕西通志·卷57·人物》又说:“邵可立,商州人,万历戊戌进士,任山海关兵部主事,廉直刚断,加意人文,建文昌书院,购古今遗书,以教俊彦。尝三劾貂珰,四减关税,修镇东楼。工师恐无大木,忽海上浮若干至,及落成,无盈余者。”从这段记载里,我们可知,他虽身为兵部主事,却热爱文化,建立书院,真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贤者。特别是他三次弹劾奸人貂珰,不畏豪强的大无畏精神,亦足令后人学习。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廷伊的《商州志》提到邵可立家庭远祖,说:“邵氏,相传河南洛阳康节先生之裔,未有的据。四世祖青,明洪武中以孝廉举宜都县令;益,以人举上蔡县令;世高,明经,太平府经历;和,明经,东昌府知事;锦,举人,历官雎州知州。八世榆,恩贡,以孙可立贵,赠参政中大夫,加布政通奉大夫。九世烨,选贡,静乐训导,来宣寿官。以子可立贵,封文林郎、永城知县,加封承德郎,赠参政中大夫,加右布政使、通奉大夫。十世可立,进士,历官山西左布政使。”这么一来,我们就明白了邵崇康的远祖邵可立,又是宋朝著名哲学家邵雍、字康节、世称康节先生的后代。从邵雍到邵崇康,邵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且历代都有贤者出。因此,商州邵氏,以贤传代,可谓不朽矣。
  我是一位文坛边上的帮闲者,20世纪50年代初,以工作者身份调至商州,历经半个世纪,所见人士尤多,晚年结交了邵崇康先生,深感有幸。及至知道其先祖轶事,更是身心振奋。今把先生之事和盘托出,以赠贤侄静石,作为纪念。天地玄黄,白驹过隙,人生有限,感事而鸣,这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