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食用菌 蹚出致富路
文章字数:1893

1月18日,走进陕西兴茂绿能农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恒温培养室内,机械化的架子上,一箱箱菌棒整齐码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
“截至上个星期,我们公司2024年的香菇和菌包存量已经全部卖完了。还有些订单,客户让等年过了再发货。”陕西兴茂绿能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治飞在食用菌恒温培养室一边检查菌棒的培育情况一边说。
张治飞出生在山阳县十里铺街道王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年迈身残,他在中学毕业以后就外出打工,逐渐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但是他从来没有向生活妥协、向命运屈服,而是不断探寻改变生活状况的出路。
“通过多年打拼,我深深地明白了,只有掌握一门技术,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张治飞说。
2015年10月,通过亲戚介绍,他到河南省西峡县一家食用菌企业打工,在勤劳务工的同时,认真学习钻研生产技术,通过几年的实践,熟练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于是回到家乡,在自家门前租赁十几亩地,开始实验种植反季节香菇。
“我们这里有丰富的花梨树和柞木资源,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山大沟深,海拔较高,年降雨量450毫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生产食用菌。”张治飞说,当时,山阳县委、县政府正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这样好的优惠政策和地理条件,激励着他走上了食用菌生产之路。
在生产反季节香菇的第一年,发菌的时候,菌袋有三分之二都变成了绿色,当时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如果都坏了,那就得把钱都赔进去。他赶忙找来食用菌技术书籍,认真查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现是因为发菌棚内温度过高,通风不好。正常温度应该控制在20℃—25℃之间,可他的发菌棚温度达到了32℃。于是,他尝试把变绿的菌袋放到通风良好的地方,每天做好发菌棚的温度测量、通风工作。最后,大多数菌袋颜色都转变过来了,把损失降到了最小。正是凭着这股好学、钻研的精神,他的食用菌培育技术日渐成熟,收入也逐步增加。
2018年,王庄村计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张治飞便联系到王庄村“两委”会,与王庄村合作,牵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由政府投入一部分扶持资金,采取“合作社+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100亩土地,建起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园,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管理。这一年他不但收回了前几年的成本,而且还净赚了2万元。
随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张治飞摸索出了一套过硬的生产香菇的技术,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为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掌握市场行情,他购置了电脑,建立网站,对食用菌行情的信息掌握得更加准确。
2019年,张治飞成立了陕西兴茂绿能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个集食用菌菌包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占地80亩,总投资3000万元,现有全自动菌袋生产线一条,包括菌袋生产车间、培养车间、包装车间以及周转库等,占地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香菇种植大棚45个,配套建设数字物联网、农产品展播中心等。配套建设以废旧菌袋为原料的生物质颗粒加工厂1个,实现食用菌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年生产香菇菌袋300万袋,产值1500万元,净利润达300万元,示范种植50万袋,张治飞被评为“商洛市劳动模范”,2023年园区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曾经的王庄村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沟,自从大家抱团发展食用菌后,现在家家盖起了楼房,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2018年至2024年,公司共计支付农户土地流转租金50.4万元,户均增收1.44万元;吸纳全村45人长期在食用菌产业园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共计支付工资252万元。公司联农带农,带动王庄村、磨沟里村、花古墓村三个村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庭院经济小棚356个,每户发放300袋菌棒,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2022年至2024年共带动农户增收213.6万元。公司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其中苏陕协作资金580万元、衔接资金486.6万元,累计分红109.9万元,用于集体经济和农户的收益分配。
“新的一年,公司将立足企业需求和市场导向,在已建成的全自动菌棒生产线的基础上,增设标准化恒温养菌室3000平方米,建设菌种研发实验室、培养室,引进试验和筛选示范食用菌新品种,建设特色食用菌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展示基地,计划年生产菌种30万公斤,滑子菇菌包、蜜环菌包、香菇菌包500万袋,企业计划投资1000万元,申请苏陕协作资金500万元。”张治飞说,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订单和一体化方式与需求主体紧密垂直协作,在为本地农户提供香菇种植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县域内外业务和市场,主动联系对接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以“一园区带动三基地”,在王庄村、磨沟里村和祁坪村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牢牢将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