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
文章字数:2552
记忆里,在洛河边,热闹喜庆的正月虽已是春季,但是和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是没有多少区别的,树是秃的,草是枯的,山坡田野是荒凉的,麦苗还陷在干涩涩的厚土里抬不起脑袋。但是,走在一条条宽宽窄窄村道上的一群又一群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大人和孩子,成了这寒冷和萧索里涌动着的春天暖意和生机——他们是干吗的?给亲戚拜年的,也就是走亲戚。
亲戚要走,越走越亲、越近;走得少了或者不走,亲戚就远了,断了、没了亲戚,就没了一份牵挂,更没了依靠,这是母亲在世时经常说的。因而,走亲戚无论如何都是过年里最重要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走亲戚这个仪式就不会有浓浓的年味。
小时候拜年走亲戚,年礼很简单:一篮子白馍和馃子。白馍就是麦面馒头以及用麦面做出来顶端捏出类似花瓣形状的糖包或油包,馃子就是呈四方形的油炸面点,外形阔大,而里面空得像座房子。白馍与馃子必须要用篮子来盛。在洛河边有一种专门用来走亲戚的木篮子,长方形,腹部做成弧形,上面有个严丝合缝的盖子,还有方便携带的提手。白馍和馃子放在这样的篮子里,不会像放在袋子里那样颠来倒去,毁了形状,缺了棱角,拿了残缺的年礼走亲戚是有失礼节的。
那时候,走亲戚是绝对不会有烟酒之类的,唯有白面馍和馃子。白馍和馃子大多只是在过年时才隆重登场,它们是那个穷困岁月里一年中唯一的奢侈。因而,它们才成了过年走亲访友最合适的礼物,也唯有这简单而朴素的白馍和馃子,才能表达对亲戚的敬重与牵念。
走亲戚的时候,一定要在一大堆白馍与馃子里挑来拣去,找出色泽和形状无可挑剔的,把它们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放进篮子。而且,一定要是双数,那叫圆满。篮子一定要放足够多的白馍和馃子,否则会让人觉得礼不厚、心不诚。放好之后,还要用干净的毛巾或者布巾严严实实地蒙上,春日多风沙,尘土免不了会落进去,而毛巾或布巾都是色彩极为鲜艳的,过年嘛,花花绿绿才叫喜庆。
那时候,不管亲戚家有多远,人们都是靠两条腿走。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在走。走,才有拜年走亲戚的味道;走,会把与亲戚相聚的美好憧憬无限拉长;走,会把一年里都说不上的话好好酝酿一番。所以,走,是走亲戚的一个不能不经历的过程,是过年不可或缺温暖而庄重的环节。
远远地,作为主人的亲戚就会迎上来,满脸都是比春天更暖的喜悦。他们无论如何是要立即把客人手中的馍篮子接过去的,仿佛那是沉重得不得了的负担,得赶紧接过来好让客人喘口气儿。
在我的记忆中,到亲戚家拜年,一般是没有茶水招待的。如果是雪天,客人总是会被主人拉到热炕上坐进被窝里,或者围着一大盆炭火坐下来;如果有暖洋洋的太阳,便在院子里摆张小桌子,放些核桃、柿饼,算是招待。
这个时候,大人会没完没了地说着比日子都长的家常话。在这样的时刻,所有的话都是暖和的,都是坦荡与放松、亲近与无忌的。平日里,在窘迫而无奈的日子里挣扎的亲戚之间是没有机会坐在一起亲密无间地唠嗑的。一年里的牵挂,一年里的亲情,一年里的欢乐与忧戚,都在走亲戚的这一天得以痛快淋漓地表达。
说够了亲热的家常话,主人就开始张罗着去做饭。
于是,风箱哐啷啷的声音响了起来,有着比音律更美的节奏。那亲切无比又充满诱惑的炊烟会从烟囱里袅袅地飘出来,掠过黑洞洞的屋檐,穿过光秃秃的树梢和树梢上鸟雀叽叽喳喳的叫声,最后消失在空荡荡的野地里。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烟火味儿。
那时候,饭食其实和走亲戚所带的礼当一样简单。
菜,永远只有一样:砂锅。砂锅是洛河边特有的八里砂锅。砂锅同样是洛河边人过年时才有的奢侈,家家户户只有这一道菜。砂锅的做法也是洛河边特有的:将煮熟了的猪肉切成片儿,与在肉汤里煮熟的萝卜疙瘩以及豆腐、粉条什么的一股脑儿放进砂锅,再浇上沾着白花花猪油的肉汤,放在木炭火上炖。过一会儿,再放些面酱、酱油以及调料继续炖着,直到砂锅咕嘟嘟地飘出肉香,再撒些葱花、蒜苗进去,这唯一的一道菜便宣告做成。
砂锅做好,是开饭的标志。热腾腾的砂锅首先被端上桌来,再端上在篦子上蒸得同样热气腾腾的白馍和馃子。大家拿着白馍和馃子,围着砂锅挥动筷子。随后,会有面条,条件好一点的还会有米饭或饺子。
这是一年里洛河边最盛大隆重,也是最奢华的宴席。这样简单而原始的盛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有的人都有着最阔大、最没有底线的胃口,都不会顾及吃相的优雅或狰狞,都以饕餮之徒的无所顾忌来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口福。
主人一家一般不会与客人一起坐在桌边吃饭。虽然客人一定会反反复复地请他们坐下来一起享用桌子上的“盛宴”,但是主人口头答应着,却依然乐呵呵地看着客人吃,并不会坐下来动筷子。
客人已经吃好,但是主人是永远不会相信的。他们一定会逼着客人继续吃,吃馍吃馃子,要拿过碗去盛饭。这样的盛情是不掺假的,是发自心底里的担忧,担忧上门拜年的亲戚做假吃不饱肚子。因此,常常逼得客人不得不将碗在墙上刮了土才肯罢休。
吃过饭,再拉一阵子热乎乎的家常,客人就该告别了。
这个时候,便要经历走亲戚的最后一个仪式:丢馍,也就是客人把带来的白馍和馃子给主人留下来。
在洛河边,走亲戚所带的篮子是不能空着带回来的,因而,主人是不会把客人篮子里的年礼全部留下来的,而是象征性地拿出几个白馍和馃子。这时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客人要尽可能地把更多的白馍和馃子给主人留下来,而主人则会努力地要少留一些,而且,主人还要把自家的白馍和馃子再给客人带一些。于是,就开始互相推让,常常要拉扯得跟打架似的山呼海啸……
最后,是依依不舍的告别。
主人总是要恋恋不舍地把客人送得老远,仿佛这是最后的道别似的。直到客人走得看不见了影儿,主人才怅然地回身……
简单的白馍和馃子,这从土地里走出来的食物,成为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维系血缘亲情的一种古老而温暖的方式。
时光匆匆而过,走亲戚的仪式已经恍若隔世,不是遥远,而是被岁月淹没。精美而奢华的烟酒礼品代替了白馍和馃子;满桌子总是吃不完而常常会被倒掉的南北大菜代替了唯一的砂锅;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交通工具代替了走亲戚悠长的过程;各自低头看手机玩游戏代替了亲友相聚时热乎乎的促膝而谈……现在,富足而精致生活的人们,如果还拥有曾经的记忆,一定会觉得当下的过年缺了一点什么,或许,缺了走亲戚走出来的浸入骨髓的亲近和暖意,缺了走亲戚那种庄严而纯净的仪式感,缺了一种地老天荒的血脉维系的牵挂,缺了弥漫在生命深处的烟火味,缺了浓浓的年味以及挥之不去的、遥远的乡愁……不是吗?
亲戚要走,越走越亲、越近;走得少了或者不走,亲戚就远了,断了、没了亲戚,就没了一份牵挂,更没了依靠,这是母亲在世时经常说的。因而,走亲戚无论如何都是过年里最重要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走亲戚这个仪式就不会有浓浓的年味。
小时候拜年走亲戚,年礼很简单:一篮子白馍和馃子。白馍就是麦面馒头以及用麦面做出来顶端捏出类似花瓣形状的糖包或油包,馃子就是呈四方形的油炸面点,外形阔大,而里面空得像座房子。白馍与馃子必须要用篮子来盛。在洛河边有一种专门用来走亲戚的木篮子,长方形,腹部做成弧形,上面有个严丝合缝的盖子,还有方便携带的提手。白馍和馃子放在这样的篮子里,不会像放在袋子里那样颠来倒去,毁了形状,缺了棱角,拿了残缺的年礼走亲戚是有失礼节的。
那时候,走亲戚是绝对不会有烟酒之类的,唯有白面馍和馃子。白馍和馃子大多只是在过年时才隆重登场,它们是那个穷困岁月里一年中唯一的奢侈。因而,它们才成了过年走亲访友最合适的礼物,也唯有这简单而朴素的白馍和馃子,才能表达对亲戚的敬重与牵念。
走亲戚的时候,一定要在一大堆白馍与馃子里挑来拣去,找出色泽和形状无可挑剔的,把它们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放进篮子。而且,一定要是双数,那叫圆满。篮子一定要放足够多的白馍和馃子,否则会让人觉得礼不厚、心不诚。放好之后,还要用干净的毛巾或者布巾严严实实地蒙上,春日多风沙,尘土免不了会落进去,而毛巾或布巾都是色彩极为鲜艳的,过年嘛,花花绿绿才叫喜庆。
那时候,不管亲戚家有多远,人们都是靠两条腿走。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在走。走,才有拜年走亲戚的味道;走,会把与亲戚相聚的美好憧憬无限拉长;走,会把一年里都说不上的话好好酝酿一番。所以,走,是走亲戚的一个不能不经历的过程,是过年不可或缺温暖而庄重的环节。
远远地,作为主人的亲戚就会迎上来,满脸都是比春天更暖的喜悦。他们无论如何是要立即把客人手中的馍篮子接过去的,仿佛那是沉重得不得了的负担,得赶紧接过来好让客人喘口气儿。
在我的记忆中,到亲戚家拜年,一般是没有茶水招待的。如果是雪天,客人总是会被主人拉到热炕上坐进被窝里,或者围着一大盆炭火坐下来;如果有暖洋洋的太阳,便在院子里摆张小桌子,放些核桃、柿饼,算是招待。
这个时候,大人会没完没了地说着比日子都长的家常话。在这样的时刻,所有的话都是暖和的,都是坦荡与放松、亲近与无忌的。平日里,在窘迫而无奈的日子里挣扎的亲戚之间是没有机会坐在一起亲密无间地唠嗑的。一年里的牵挂,一年里的亲情,一年里的欢乐与忧戚,都在走亲戚的这一天得以痛快淋漓地表达。
说够了亲热的家常话,主人就开始张罗着去做饭。
于是,风箱哐啷啷的声音响了起来,有着比音律更美的节奏。那亲切无比又充满诱惑的炊烟会从烟囱里袅袅地飘出来,掠过黑洞洞的屋檐,穿过光秃秃的树梢和树梢上鸟雀叽叽喳喳的叫声,最后消失在空荡荡的野地里。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烟火味儿。
那时候,饭食其实和走亲戚所带的礼当一样简单。
菜,永远只有一样:砂锅。砂锅是洛河边特有的八里砂锅。砂锅同样是洛河边人过年时才有的奢侈,家家户户只有这一道菜。砂锅的做法也是洛河边特有的:将煮熟了的猪肉切成片儿,与在肉汤里煮熟的萝卜疙瘩以及豆腐、粉条什么的一股脑儿放进砂锅,再浇上沾着白花花猪油的肉汤,放在木炭火上炖。过一会儿,再放些面酱、酱油以及调料继续炖着,直到砂锅咕嘟嘟地飘出肉香,再撒些葱花、蒜苗进去,这唯一的一道菜便宣告做成。
砂锅做好,是开饭的标志。热腾腾的砂锅首先被端上桌来,再端上在篦子上蒸得同样热气腾腾的白馍和馃子。大家拿着白馍和馃子,围着砂锅挥动筷子。随后,会有面条,条件好一点的还会有米饭或饺子。
这是一年里洛河边最盛大隆重,也是最奢华的宴席。这样简单而原始的盛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有的人都有着最阔大、最没有底线的胃口,都不会顾及吃相的优雅或狰狞,都以饕餮之徒的无所顾忌来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口福。
主人一家一般不会与客人一起坐在桌边吃饭。虽然客人一定会反反复复地请他们坐下来一起享用桌子上的“盛宴”,但是主人口头答应着,却依然乐呵呵地看着客人吃,并不会坐下来动筷子。
客人已经吃好,但是主人是永远不会相信的。他们一定会逼着客人继续吃,吃馍吃馃子,要拿过碗去盛饭。这样的盛情是不掺假的,是发自心底里的担忧,担忧上门拜年的亲戚做假吃不饱肚子。因此,常常逼得客人不得不将碗在墙上刮了土才肯罢休。
吃过饭,再拉一阵子热乎乎的家常,客人就该告别了。
这个时候,便要经历走亲戚的最后一个仪式:丢馍,也就是客人把带来的白馍和馃子给主人留下来。
在洛河边,走亲戚所带的篮子是不能空着带回来的,因而,主人是不会把客人篮子里的年礼全部留下来的,而是象征性地拿出几个白馍和馃子。这时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客人要尽可能地把更多的白馍和馃子给主人留下来,而主人则会努力地要少留一些,而且,主人还要把自家的白馍和馃子再给客人带一些。于是,就开始互相推让,常常要拉扯得跟打架似的山呼海啸……
最后,是依依不舍的告别。
主人总是要恋恋不舍地把客人送得老远,仿佛这是最后的道别似的。直到客人走得看不见了影儿,主人才怅然地回身……
简单的白馍和馃子,这从土地里走出来的食物,成为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维系血缘亲情的一种古老而温暖的方式。
时光匆匆而过,走亲戚的仪式已经恍若隔世,不是遥远,而是被岁月淹没。精美而奢华的烟酒礼品代替了白馍和馃子;满桌子总是吃不完而常常会被倒掉的南北大菜代替了唯一的砂锅;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交通工具代替了走亲戚悠长的过程;各自低头看手机玩游戏代替了亲友相聚时热乎乎的促膝而谈……现在,富足而精致生活的人们,如果还拥有曾经的记忆,一定会觉得当下的过年缺了一点什么,或许,缺了走亲戚走出来的浸入骨髓的亲近和暖意,缺了走亲戚那种庄严而纯净的仪式感,缺了一种地老天荒的血脉维系的牵挂,缺了弥漫在生命深处的烟火味,缺了浓浓的年味以及挥之不去的、遥远的乡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