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市群团组织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汇聚起建设和谐幸福商洛的正能量
本报通讯员 卫 娜 王炯尧
文章字数:1736
  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我市各级群团组织以精准有力的“小切口”,推动覆盖广泛、影响深远的“大服务”,将改革创新的红利深度融入民生改善之中,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冬天的山区格外寒冷,山阳县六岁的留守儿童小欣欣因为“爱心妈妈”的陪伴而感到温暖。
  小欣欣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山阳县妇联通过公开招募,最终县妇联副主席徐万群成了小欣欣的“爱心妈妈”,陪伴小欣欣健康成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妈妈的教导、妈妈的教育、妈妈的引导。我每次过来,小欣欣就跑到路口,紧紧地抱住我,我非常激动、非常感动。”徐万群说。
  “爱心妈妈”的到来,不仅陪伴小欣欣玩耍,教会小欣欣讲究卫生,还在生活点滴中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目前,我市共成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48支,有1958名“爱心妈妈”与2487名留守困境儿童结对。
  “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发挥‘联’字优势,聚焦留守困境儿童群体,创新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活动,发动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三八红旗手’‘最美家庭’成员争当‘爱心妈妈’,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精准关爱服务。”商洛市妇女联合会主席胡燕梅说。
  这个冬季,感受到温暖的还有经常去市工人文化宫舞蹈室排练的刘丹一行人。曾经,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一直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工人文化宫的建成,让众多和刘丹一样的工会会员成了这里的常客。
  舞蹈爱好者刘丹说:“以前,我们集体活动或者排练节目的时候没有专门的场地,冬天冷夏天热,经常在外面风吹日晒,排练也不方便,现在这个文化宫建成了,有了专业的舞蹈室,有灯光有音响,还有专业的舞蹈镜,排练起来非常方便。”
  商洛市总工会副主席李英锋介绍:“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市工人文化宫于2023年1月建成投用,填补了我市职工活动阵地建设方面的空白。两年来,市工人文化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承接各类会议、活动、赛事100多场次,接待来访职工超过3万人,受到了广泛好评。”
  元旦刚过,由共青团商洛市委组织举办的青少年大讲堂活动如期举行。活动现场,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如何“造就积极心态开启丰盈人生”,为青年及其家长提供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引得现场互动频频。
  “在孩子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去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这堂课如果长期举办,我觉得对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学生家长郝军霞说
  共青团商洛市委副书记刘云霄说:“当前,在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家庭期望、社交压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不少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较大的心理挑战。为进一步满足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筑牢心理健康工作根基,共青团商洛市委积极打造了‘青少年心理大讲堂’活动品牌。”
  据了解,这类活动创新采取“线下课堂+线上直播”的方式,累计开展主题讲座7期,发布“暖心讲堂”心理疏导文章70多篇,解答12355热线238个、心理咨询200多人次,有效服务青少年和家长群体1万多人次,填补了我市青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空白,搭建起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样受关注的还有应急救护队伍的加强与扩大。去年底,全市第二届应急救护大赛在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比赛分为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救护演讲3个部分,共有23支队伍参赛。
  参赛者张甲说:“我是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这次我带学生来参赛,主要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红十字救护当中,在危急的时候挽救生命,为他人着想。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商洛市红十字会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中小学校和高职院校新生军训、党校培训和群众性健康教育工作中,着力打造“红十字救在身边”品牌。从校园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应急救护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更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
  商洛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樊建真说:“目前,全市公共场所投放AED87台,培训红十字救护员6642名,普及救护知识10万多人,涌现出最美救护员12名。‘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商洛的群团组织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人们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和温暖。通过这些“小典型”带动“大突破”,用“小肩膀”汇聚“大能量”,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也推动群团组织在服务大局中发挥了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