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积极构建绿色农业发展体系
文章字数:978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2024年以来,商南县积极构建五大绿色农业体系,统筹种养业上下游各环节,建成以茶产业为主导,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冷水鱼、高山菜等特色产业差异化、互补化发展的模式,助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技术体系,依据本地茶叶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围绕茶园管理中“施肥急、除草难、防虫愁”问题,编制《商南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方案》,示范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建设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实验示范园100亩,草控草技术(茶园套种菊花复合生态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基地500亩,形成以茶叶为主的示范核心区绿色防控样板,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荣获第二批百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基地,农业综合病虫害防治措施应用面积21万亩。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率先制订《茶叶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商南县无性系良种茶园栽培技术规范》,编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及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规范》,涵盖农田生态保育、作物健康栽培、粮食产后收贮、粮食适度加工、绿色产业支撑等技术规范26项,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印发《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意见》,大力发展“茶菌果药畜渔”六条产业链,全县发展茶叶28万亩;种植香菇1.1亿袋、木耳500万袋;新建猕猴桃标准园500亩,科管和改造提升猕猴桃标准园2000亩;栽植核桃25.67万亩、板栗33.69万亩;种植中药材4万亩,养殖生猪37万头、禽类500万只、冷泉鱼490万尾,陕茶、秦岭猕猴桃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正在加速形成。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加大绿色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个,示范区内全面实现机械化耕种收,建成县级农村电商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处,镇级电商中转站10个;累计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5个、市级24个,农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9家、市级16家,示范家庭农场省级6个、市级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级6个、市级25个,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壮大。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政策体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农业农村工作的全过程,印发《商南县乡村产业振兴规划(2021—2025年)》《关于促进全县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商南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2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技术体系,依据本地茶叶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围绕茶园管理中“施肥急、除草难、防虫愁”问题,编制《商南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方案》,示范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建设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实验示范园100亩,草控草技术(茶园套种菊花复合生态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基地500亩,形成以茶叶为主的示范核心区绿色防控样板,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荣获第二批百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基地,农业综合病虫害防治措施应用面积21万亩。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率先制订《茶叶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商南县无性系良种茶园栽培技术规范》,编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及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规范》,涵盖农田生态保育、作物健康栽培、粮食产后收贮、粮食适度加工、绿色产业支撑等技术规范26项,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印发《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意见》,大力发展“茶菌果药畜渔”六条产业链,全县发展茶叶28万亩;种植香菇1.1亿袋、木耳500万袋;新建猕猴桃标准园500亩,科管和改造提升猕猴桃标准园2000亩;栽植核桃25.67万亩、板栗33.69万亩;种植中药材4万亩,养殖生猪37万头、禽类500万只、冷泉鱼490万尾,陕茶、秦岭猕猴桃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正在加速形成。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加大绿色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个,示范区内全面实现机械化耕种收,建成县级农村电商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处,镇级电商中转站10个;累计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5个、市级24个,农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9家、市级16家,示范家庭农场省级6个、市级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级6个、市级25个,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壮大。
商南县构建绿色农业政策体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农业农村工作的全过程,印发《商南县乡村产业振兴规划(2021—2025年)》《关于促进全县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商南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2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