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好山好水好生活
文章字数:1712
本报记者 李 亮 通讯员 赵 红
“路不好,想要走出村子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村村民李鹏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小车只能沿着坑坑洼洼的路面颠簸而行,怎么都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车开到了田间地头。”
在和村道相连的洛南县城过境公路建成后,李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将村里一部分闲置土地流转回来,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种上了各式各样的应季蔬菜。“一条好的农村公路就相当于我们老百姓的‘高速路’,只有路变好了,我们才能驶上致富的‘高速路’。”李鹏高兴地说。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是“四好农村路”的内核释义,它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
近年来,我市紧扣打造“一都四区”发展战略,围绕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目标,以“两通”为重点,以贫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农村公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了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的目标,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
奋力“建好”农村公路,区域路网不断优化。十年来,我市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0亿元,普通国道由1条增至5条,普通省道由6条增至9条,新改建干线公路500余公里、农村公路6000余公里。开展“补齐农村公路短板、提升乡村道路品质”专项行动,2021年至2022年累计实施自然村组道路硬化1702条2091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09万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08.4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有效打通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S202商南县城至魏家台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荣获2024年国际路联奖“农村道路与出行奖”。
着力“管好”农村公路,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全面落实县区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了农村公路县、镇、村三级管理养护机制,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经常性养护率均达到100%。商南县建立的“四个三”管养机制被交通运输部在全国推广、镇安县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被省委深改委评为2022年度全省改革优秀案例。强化考核监督,持续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管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持续“护好”农村公路,路况指数逐年提升。出台《商洛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导则》,指导规范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加大养护工程投入,实施农村公路“白改黑”工程,提升路面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感;结合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实施“两拆一提升”,全力整治路域环境。我市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指数逐年上升,优良中等路率从“十三五”期间的70%提升到现在的81%。制定印发了《商洛市“美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已建成“美丽农村路”20条402.4公里,修建设施基本齐全的公路驿站45个,“四好农村路”主题小公园148个,修建停车场13处,修建候车亭82处,绿化农村公路3600余公里,提升了农村公路的颜值,拓展了服务功能。
精心“运营好”农村公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步伐加快。全市已建成市一级汽车客运站、市城东二级汽车客运站、商洛陆港公铁联运等14个客货运枢纽站场及68个乡镇客运站、572个农村招呼站,营运车辆3164辆。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26条,投放通村客运车546辆;开通公交线路52条,投放公交车402辆(其中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279辆),开通商州至丹凤、商州至洛南城际公交,市县城区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达到80%。县、镇、村三级客运、物流、邮政网络和“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全市城乡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均达到5A级。镇安县、丹凤县被评为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
我市成功创建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个(商南县、柞水县)、省级示范县7个、市级示范镇64个。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省级示范县全覆盖,实现了从示范引领到全域达标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模式,路衍经济蓬勃兴起,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文化、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新建产业路680公里、旅游生态路197公里、红色旅游路210公里,有力促进农村地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
“路不好,想要走出村子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村村民李鹏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小车只能沿着坑坑洼洼的路面颠簸而行,怎么都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车开到了田间地头。”
在和村道相连的洛南县城过境公路建成后,李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将村里一部分闲置土地流转回来,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种上了各式各样的应季蔬菜。“一条好的农村公路就相当于我们老百姓的‘高速路’,只有路变好了,我们才能驶上致富的‘高速路’。”李鹏高兴地说。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是“四好农村路”的内核释义,它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
近年来,我市紧扣打造“一都四区”发展战略,围绕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目标,以“两通”为重点,以贫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农村公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了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的目标,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
奋力“建好”农村公路,区域路网不断优化。十年来,我市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0亿元,普通国道由1条增至5条,普通省道由6条增至9条,新改建干线公路500余公里、农村公路6000余公里。开展“补齐农村公路短板、提升乡村道路品质”专项行动,2021年至2022年累计实施自然村组道路硬化1702条2091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09万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08.4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有效打通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S202商南县城至魏家台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荣获2024年国际路联奖“农村道路与出行奖”。
着力“管好”农村公路,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全面落实县区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了农村公路县、镇、村三级管理养护机制,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经常性养护率均达到100%。商南县建立的“四个三”管养机制被交通运输部在全国推广、镇安县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被省委深改委评为2022年度全省改革优秀案例。强化考核监督,持续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管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持续“护好”农村公路,路况指数逐年提升。出台《商洛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导则》,指导规范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加大养护工程投入,实施农村公路“白改黑”工程,提升路面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感;结合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实施“两拆一提升”,全力整治路域环境。我市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指数逐年上升,优良中等路率从“十三五”期间的70%提升到现在的81%。制定印发了《商洛市“美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已建成“美丽农村路”20条402.4公里,修建设施基本齐全的公路驿站45个,“四好农村路”主题小公园148个,修建停车场13处,修建候车亭82处,绿化农村公路3600余公里,提升了农村公路的颜值,拓展了服务功能。
精心“运营好”农村公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步伐加快。全市已建成市一级汽车客运站、市城东二级汽车客运站、商洛陆港公铁联运等14个客货运枢纽站场及68个乡镇客运站、572个农村招呼站,营运车辆3164辆。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26条,投放通村客运车546辆;开通公交线路52条,投放公交车402辆(其中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279辆),开通商州至丹凤、商州至洛南城际公交,市县城区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达到80%。县、镇、村三级客运、物流、邮政网络和“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全市城乡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均达到5A级。镇安县、丹凤县被评为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
我市成功创建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个(商南县、柞水县)、省级示范县7个、市级示范镇64个。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省级示范县全覆盖,实现了从示范引领到全域达标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模式,路衍经济蓬勃兴起,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文化、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新建产业路680公里、旅游生态路197公里、红色旅游路210公里,有力促进农村地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