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悠悠
文章字数:1686
马小康最亲的人是他的二姑。
从血缘上讲,马小康的亲人还有大姑、三姑、小叔,但那是血缘上的亲人。在这之前,马小康最亲的人是爷爷。从马小康家的后院,可以看见城墙,城墙上那株老柳树叶子深沉,树干横斜着伸向湖心,很惊险的样子。当时,进莲湖玩要门票,马小康没钱,经常从豁口翻进去,悄无声息地爬到树上最高处藏起来,静静看莲湖的景色。爷爷坐在后院一把藤椅上,也望着莲湖。
爷爷和二姑说着话。
爷爷说什么,马小康没听清。二姑说,有我呢。爷爷哭了,二姑也哭了,惹得马小康也哭了。二姑像个听话的学生,站在爷爷面前。这个对话场面,马小康藏在心里,成了自己的一个秘密。
二姑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今年春天,马小康去西安看爷爷,爷爷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总是闭着眼睛。在这个陌生的地方,马小康觉着很孤单,爷爷没劲儿跟他说话,二姑父忙得没时间跟他说话。只有周末的时候,二姑才来医院。她让二姑父带着爷爷和马小康,去门口一家面馆吃碗热面。她总说,你们去,我来的时候已经吃了。有一次,马小康吃完面提前跑回来,看见二姑正在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他问二姑,你咋不吃热面?二姑笑着说,我不饿,只是想加口馒头。
爷爷在后院藤椅上坐了三个月,天就凉了。
马小康从那时开始逃学,他翻过豁口,爬上柳树,藏起自己。爷爷坐在后院里喝茶,藤椅旁边是一个石桌子。他静静地看着爷爷,爷爷却看不见马小康。马小康有些伤心,又有些侥幸,这要放在平时,爷爷会生气,会在后院里扇他的屁股。
爷爷走了,埋了爷爷,马小康就跟了二姑。选学区,二姑托人花钱帮马小康报了名,却推迟了上学日子。马小康后来才知道,他的学费缺五百元,二姑领了工资,才送马小康去了学校。同桌英子,卷发,有一双大眼睛,对马小康说,你姑真抠。
长到十九岁,马小康跟英子处朋友。英子喜欢喝红酒,爱买潮流衣服,烫个大波浪,走路一晃一晃的。后来二人贷款开了一家火锅店,在城墙根。店名“没法说”。二姑劝马小康算计着花钱,他烦,后来顶了句“要你管”!就躲着不见了。这店名也应了马小康和英子的结局,入不敷出,年年亏本,年年贷款。英子分手去了深圳,马小康蔫了。
莲湖的那棵柳树还在,马小康从自家院子里望着柳树,树已大了一圈。冬天的时候,他背个小包出门,生怕遇见催收贷款的马主任。那老头倔强,说话苛刻。账总得还吧,躲不是办法,人得有点血性。
有吃有穿有账背,啥活法嘛。贷款利息转成本,本又生利,一年一个圈儿地滚雪球。马小康失眠了一些日子,开年又是老样子。
第三年正月,二姑在老家后院找见马小康。说,你得有个路走。马小康喝了酒,不言语。二姑再说,马小康说,不要你管。二姑说,我不管你谁管,给了马小康一个耳光,自己先哭了。马小康一愣,捂着发烧的半边脸,见二姑眼圈发红。二姑说,银行的账已还了,你得有血性,从头再来。
银行贷款已三十多万了,他不敢相信二姑的话,二姑只是个小职员,哪里有那样多的钱。
三月,职院招保安,马小康面试通过。不久,英子从深圳回来,穿着干练朴素,做了月嫂,两人又黏在一块,生活多了安稳,少了浪漫。入冬,申请到了政府廉租房,两室一厅,两人领证住了进去,日子还是吵吵嚷嚷。二姑还了的那笔账,石头一样压在马小康心上。
马小康把这事告诉了英子,二人都暗暗用心攒钱,心想着得给二姑还了。有天晚上,英子告诉马小康,二姑还的贷款,是将她的一套房子卖了。这事情马小康知道,这是退休的二姑一家,还住在老小区旧房子里的原因。
夏末,二姑背疼,去西安检查是骨裂,医生建议在家静养,马小康和英子隔三岔五去看望。骨裂是无意间形成的,是老年病。二人都在慨叹,二十多年间,二姑老了。每当两人想起开火锅店的事情,少不得说起二姑。
莲湖作为休闲景点,早已对外开放,城墙旧址正在施工修复,机器轰鸣。二姑家的老房子和莲湖只隔了一条马路,二姑早晨经常在莲湖跳舞。
出门过马路,上台阶,下台阶就是莲湖。湖水平阔,被城墙隔开,分内外两湖,又被水门连通,相牵着手,亲如骨肉。有树、有荷、有画眉和珍贵的绿头鸭。这些景色,是马小康和英子在一个周末时看到的。
有一次,马小康回家,经过城墙上那棵柳树旁,树高大了许多,树身粗壮得吓人,他愣了一下,心里一热,忽然有了
爬树的冲动。
从血缘上讲,马小康的亲人还有大姑、三姑、小叔,但那是血缘上的亲人。在这之前,马小康最亲的人是爷爷。从马小康家的后院,可以看见城墙,城墙上那株老柳树叶子深沉,树干横斜着伸向湖心,很惊险的样子。当时,进莲湖玩要门票,马小康没钱,经常从豁口翻进去,悄无声息地爬到树上最高处藏起来,静静看莲湖的景色。爷爷坐在后院一把藤椅上,也望着莲湖。
爷爷和二姑说着话。
爷爷说什么,马小康没听清。二姑说,有我呢。爷爷哭了,二姑也哭了,惹得马小康也哭了。二姑像个听话的学生,站在爷爷面前。这个对话场面,马小康藏在心里,成了自己的一个秘密。
二姑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今年春天,马小康去西安看爷爷,爷爷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总是闭着眼睛。在这个陌生的地方,马小康觉着很孤单,爷爷没劲儿跟他说话,二姑父忙得没时间跟他说话。只有周末的时候,二姑才来医院。她让二姑父带着爷爷和马小康,去门口一家面馆吃碗热面。她总说,你们去,我来的时候已经吃了。有一次,马小康吃完面提前跑回来,看见二姑正在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他问二姑,你咋不吃热面?二姑笑着说,我不饿,只是想加口馒头。
爷爷在后院藤椅上坐了三个月,天就凉了。
马小康从那时开始逃学,他翻过豁口,爬上柳树,藏起自己。爷爷坐在后院里喝茶,藤椅旁边是一个石桌子。他静静地看着爷爷,爷爷却看不见马小康。马小康有些伤心,又有些侥幸,这要放在平时,爷爷会生气,会在后院里扇他的屁股。
爷爷走了,埋了爷爷,马小康就跟了二姑。选学区,二姑托人花钱帮马小康报了名,却推迟了上学日子。马小康后来才知道,他的学费缺五百元,二姑领了工资,才送马小康去了学校。同桌英子,卷发,有一双大眼睛,对马小康说,你姑真抠。
长到十九岁,马小康跟英子处朋友。英子喜欢喝红酒,爱买潮流衣服,烫个大波浪,走路一晃一晃的。后来二人贷款开了一家火锅店,在城墙根。店名“没法说”。二姑劝马小康算计着花钱,他烦,后来顶了句“要你管”!就躲着不见了。这店名也应了马小康和英子的结局,入不敷出,年年亏本,年年贷款。英子分手去了深圳,马小康蔫了。
莲湖的那棵柳树还在,马小康从自家院子里望着柳树,树已大了一圈。冬天的时候,他背个小包出门,生怕遇见催收贷款的马主任。那老头倔强,说话苛刻。账总得还吧,躲不是办法,人得有点血性。
有吃有穿有账背,啥活法嘛。贷款利息转成本,本又生利,一年一个圈儿地滚雪球。马小康失眠了一些日子,开年又是老样子。
第三年正月,二姑在老家后院找见马小康。说,你得有个路走。马小康喝了酒,不言语。二姑再说,马小康说,不要你管。二姑说,我不管你谁管,给了马小康一个耳光,自己先哭了。马小康一愣,捂着发烧的半边脸,见二姑眼圈发红。二姑说,银行的账已还了,你得有血性,从头再来。
银行贷款已三十多万了,他不敢相信二姑的话,二姑只是个小职员,哪里有那样多的钱。
三月,职院招保安,马小康面试通过。不久,英子从深圳回来,穿着干练朴素,做了月嫂,两人又黏在一块,生活多了安稳,少了浪漫。入冬,申请到了政府廉租房,两室一厅,两人领证住了进去,日子还是吵吵嚷嚷。二姑还了的那笔账,石头一样压在马小康心上。
马小康把这事告诉了英子,二人都暗暗用心攒钱,心想着得给二姑还了。有天晚上,英子告诉马小康,二姑还的贷款,是将她的一套房子卖了。这事情马小康知道,这是退休的二姑一家,还住在老小区旧房子里的原因。
夏末,二姑背疼,去西安检查是骨裂,医生建议在家静养,马小康和英子隔三岔五去看望。骨裂是无意间形成的,是老年病。二人都在慨叹,二十多年间,二姑老了。每当两人想起开火锅店的事情,少不得说起二姑。
莲湖作为休闲景点,早已对外开放,城墙旧址正在施工修复,机器轰鸣。二姑家的老房子和莲湖只隔了一条马路,二姑早晨经常在莲湖跳舞。
出门过马路,上台阶,下台阶就是莲湖。湖水平阔,被城墙隔开,分内外两湖,又被水门连通,相牵着手,亲如骨肉。有树、有荷、有画眉和珍贵的绿头鸭。这些景色,是马小康和英子在一个周末时看到的。
有一次,马小康回家,经过城墙上那棵柳树旁,树高大了许多,树身粗壮得吓人,他愣了一下,心里一热,忽然有了
爬树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