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山忆趣
文章字数:1368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山,无论巍峨绰约、神奇伟岸,还是险峻壮观、浑然天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山因为人的介入,承载了太多往事和情感元素,以致日里梦里都难以忘却。
馒头山,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一座山。
馒头山位于洛南县城对面,“九燕扑馒”的美丽传说流传至今。登上云燕楼,馒头山的全貌一览无余。近看,亭楼错落有致,遥相呼应,山间步道蜿蜒起伏,曲径通幽;远观,县城美景尽收眼底。
馒头山是我最喜爱、也常常登临游玩的一座山,更是我心中的福地乐园。在这座山上,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无忧的少年时光。
小时候,我们常常爬上高高的馒头山,在山上种树、春游。攻山头和抓特务是最有趣的游戏,有的伙伴装扮成特务隐藏在山上,别的伙伴都去寻找抓捕,抓到就算胜利。我们都不愿意扮特务,只好抓阄决定,抓到的人都不高兴,但只要游戏一开始,扮特务的人似乎又忘了,精神饱满地隐藏到最隐秘的地方。攻山头的游戏是按照下军棋的规则,一方把写有司令、军长、师长、排长、工兵等名字的纸条压在石头下面,或者藏在草丛中,等命令一下,我们蜂拥而上,去山上找这些纸条。司令只有一个,是最难找的,能找到司令的人特别光彩,而找到地雷、炸弹的人就不幸“牺牲”了,是最倒霉的。
我们上小学时,馒头山上修建了广播电视差转台,专为县城和附近群众提供广播电视信号,转播广播电视节目。当时一般人家中都没有电视,母亲所在的西街小学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用一个木箱子锁着,由电教老师保管。每到晚上,我们这些在学校住宿的教师子弟便缠着电教老师,让给我们开电视看。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电教老师犹豫再三,还是松了口。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行动起来。有的挪电视柜,有的搬凳子,有的拿天线,电教老师负责拉线接电。老师调信号的时候,让我把电视机天线顶到头上,朝馒头山那个方向转,转到信号清晰后停下来,再小心翼翼地放到电视柜上。信号不好时,老师就让我站到附近一个水泥乒乓球台子上,头顶天线,朝馒头山方向转,转到信号好的时候停下来,找个凳子代替我,把天线放在上面,大家就可以看电视了,《敌营十八年》《加里森敢死队》如今记忆犹新,还有一个外国电视剧《大卫·科波菲尔》,当时咋都看不懂。
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看《霍元甲》《血疑》。当电视屏幕出现雪花点或者有横纹不停滚动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馒头山上的那个天线。听说有一年看春节联欢晚会时,电视信号不好,还有人摸黑跑到馒头山上去转那个电视天线。
最开始,馒头山上的广播电视差转台,只能收转播放一个电视频道,后来相继能接收到陕西台和中央台。又过了几年,彩色电视机出现了,但当时人们生活都困难,市面上就出现了一种透明膜,这种膜最上面是蓝色,中间是粉色,最下面是黄色,贴到电视机的屏幕上,就成了彩色电视。这样,电视屏幕就被分成了三段颜色,最上面的天是蓝色的,中间的人脸是粉色的,最下边的地是黄色的。慢慢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大屏幕的彩色电视机几乎家家有,清晰又好看,接收频道还多,为人们休闲时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
如今,随着县城的扩容,馒头山被围在城里面,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山。这几年,依托馒头山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应民众健身娱乐的需求,还修建了馒头山生态园。我每次回洛南,都要抽时间去馒头山上转转看看,那些与馒头山紧密相连的往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成为珍贵的回忆。
馒头山,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一座山。
馒头山位于洛南县城对面,“九燕扑馒”的美丽传说流传至今。登上云燕楼,馒头山的全貌一览无余。近看,亭楼错落有致,遥相呼应,山间步道蜿蜒起伏,曲径通幽;远观,县城美景尽收眼底。
馒头山是我最喜爱、也常常登临游玩的一座山,更是我心中的福地乐园。在这座山上,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无忧的少年时光。
小时候,我们常常爬上高高的馒头山,在山上种树、春游。攻山头和抓特务是最有趣的游戏,有的伙伴装扮成特务隐藏在山上,别的伙伴都去寻找抓捕,抓到就算胜利。我们都不愿意扮特务,只好抓阄决定,抓到的人都不高兴,但只要游戏一开始,扮特务的人似乎又忘了,精神饱满地隐藏到最隐秘的地方。攻山头的游戏是按照下军棋的规则,一方把写有司令、军长、师长、排长、工兵等名字的纸条压在石头下面,或者藏在草丛中,等命令一下,我们蜂拥而上,去山上找这些纸条。司令只有一个,是最难找的,能找到司令的人特别光彩,而找到地雷、炸弹的人就不幸“牺牲”了,是最倒霉的。
我们上小学时,馒头山上修建了广播电视差转台,专为县城和附近群众提供广播电视信号,转播广播电视节目。当时一般人家中都没有电视,母亲所在的西街小学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用一个木箱子锁着,由电教老师保管。每到晚上,我们这些在学校住宿的教师子弟便缠着电教老师,让给我们开电视看。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电教老师犹豫再三,还是松了口。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行动起来。有的挪电视柜,有的搬凳子,有的拿天线,电教老师负责拉线接电。老师调信号的时候,让我把电视机天线顶到头上,朝馒头山那个方向转,转到信号清晰后停下来,再小心翼翼地放到电视柜上。信号不好时,老师就让我站到附近一个水泥乒乓球台子上,头顶天线,朝馒头山方向转,转到信号好的时候停下来,找个凳子代替我,把天线放在上面,大家就可以看电视了,《敌营十八年》《加里森敢死队》如今记忆犹新,还有一个外国电视剧《大卫·科波菲尔》,当时咋都看不懂。
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看《霍元甲》《血疑》。当电视屏幕出现雪花点或者有横纹不停滚动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馒头山上的那个天线。听说有一年看春节联欢晚会时,电视信号不好,还有人摸黑跑到馒头山上去转那个电视天线。
最开始,馒头山上的广播电视差转台,只能收转播放一个电视频道,后来相继能接收到陕西台和中央台。又过了几年,彩色电视机出现了,但当时人们生活都困难,市面上就出现了一种透明膜,这种膜最上面是蓝色,中间是粉色,最下面是黄色,贴到电视机的屏幕上,就成了彩色电视。这样,电视屏幕就被分成了三段颜色,最上面的天是蓝色的,中间的人脸是粉色的,最下边的地是黄色的。慢慢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大屏幕的彩色电视机几乎家家有,清晰又好看,接收频道还多,为人们休闲时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
如今,随着县城的扩容,馒头山被围在城里面,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山。这几年,依托馒头山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应民众健身娱乐的需求,还修建了馒头山生态园。我每次回洛南,都要抽时间去馒头山上转转看看,那些与馒头山紧密相连的往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成为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