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韵 紫荆鼓乐
文章字数:1430

“紫荆鼓乐虽是地方民间音乐,却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逢年过节或是群众祝寿的喜庆时刻,一通咚咚作响的锣鼓声响起,村里男女老少闻声赶来凑热闹,听一听这鼓乐,大家就会心情舒畅。”2月13日,郭录勋满脸笑意地说,他自幼便对鼓乐情有独钟,从爷爷手中接过鼓槌后,不知不觉已敲了50多年。
当日,商州区刘湾街道张塬村郭录勋家的大院里,依然像过年一样热闹非凡。作为市级非遗项目——紫荆鼓乐代表性传承人,他被前来学习鼓乐的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会员团团围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交流着鼓乐的敲打技巧。郭录勋时而趴在大鼓上认真书写鼓谱,时而挥动手中鼓槌,示范敲鼓节奏。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吸引了村里众多鼓乐爱好者,大家围聚一处,尽情享受着鼓乐带来的欢乐。
据文字记载,紫荆鼓乐是流传于商州区三贤故里的一种独门鼓乐,是当地百姓在过节、祝寿、喜事时经常用的传统音乐,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20世纪70年代最为鼎盛,整个三贤地区每个生产队都有鼓乐队,逢年过节,鼓乐喧天,社火纷呈,热闹非凡。
紫荆鼓乐由鼓、铙钹、大锣、小锣组合敲击而成,鼓是主要器乐,是灵魂;铙钹、大锣、小锣是配器,在鼓乐演奏中可多可少。紫荆鼓乐主要鼓点有一流水(社火鼓)、鼓鼓登、凤凰三点头、三长三短、半鼓鼓登、云云鼓、口南坡等。紫荆鼓乐现存鼓谱较为完整,自成体系,具有秦地的鲜明特色,和商州其他地方的鼓乐有明显区别。
1975年,郭录勋发起成立村锣鼓队,每天晚上组织30多人练习鼓乐。在长期的鼓乐实践中,他把鼓谱用通俗易懂的符号写下来,鼓乐爱好者一看就懂,方便了鼓乐传承。2010年,因为一场病,郭录勋心里忽然有了紧迫感,他想,不能让鼓乐失传。于是他带病一边练习书法,一边写鼓谱。为了记下鼓谱,他查找老鼓谱资料,到丹凤等保留有鼓谱的村里学习外村鼓谱优点和记谱方法,用了5年时间,他终于将鼓谱写了出来。
2019年,紫荆鼓乐被列为商洛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普及鼓乐,郭录勋找来挂历纸,在挂历纸背面将鼓谱一张一张写下来,挂在他家房子的外墙上,以便来人现场学习鼓乐。
50多年来,郭录勋从未停下打鼓的脚步。村里但凡有喜事,总能在鼓乐队中看到他的身影。“春节期间,过年前三天我都忙着给村里人写春联,几百副写下来,腰酸背痛的。可正月初一一开始敲鼓,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痛了。”郭录勋笑着说,他家有3张大鼓,铙钹、大锣、小锣一应俱全。家人十分支持他传承紫荆鼓乐,每次出门敲鼓,老伴都会细心帮他整理好衣服,儿子和孙子也会帮忙抬鼓、拿锣钹。
郭录勋感慨道:“我是真爱好鼓乐,一通鼓敲下来,浑身充满干劲,舒坦极了。鼓乐让我忘却生活中的所有烦恼,越敲越有精气神。”
为了将紫荆鼓乐传承下去,郭录勋言传身教,如今他的儿子、孙子都已学会整套敲鼓技术。随着商州区对非遗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张塬村重新组建了鼓乐队,频繁开展活动。郭录勋还将鼓乐带进张塬小学,定期组织学生排练,培养孩子对鼓乐的热爱。2024年7月至8月,郭录勋先后前往丹凤县第二小学和商州区杨峪河镇吴庄小学,为学生讲解鼓谱、示范敲鼓技巧,并组织排练,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赞扬。商州区文化馆也将紫荆鼓乐列为春节群众文化会演保留节目,在城区巡回演出。
“紫荆鼓乐融合了民间鼓乐社火、耍狮子等鼓乐特点,节奏有起有伏,敲起来振奋人心,能鼓舞士气。我盼着有更多人爱上鼓乐,也愿意毫无保留地为大家传授紫荆鼓乐技艺,让这门技艺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郭录勋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