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巧手匠心 商州花馍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448
    凤秀芳做的小孩周岁花馍

    凤秀芳做的祝寿花馍

  普通的面团,在43岁凤秀芳的巧手下,可以是胖胖的锦鲤,也可变幻成可爱的小猪、娇艳的花朵、喜庆的蛋糕……每一件花馍都造型独特、栩栩如生,寄托着美好的期待和真挚的祝福。
  花馍,又称“面花”、面塑、礼馍。在三秦大地,沃野千里,麦浪滚滚,人们尤其喜爱面食,馒头作为其日常食用面食的一种,便出现了多种花样。花馍,就是其中一种传统花式面点。在古老的商州,花馍曾被摆放在寺庙当中供神享用,代表乡民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随着时代的推移,花馍由供神的祭品,变成了过红白喜事的用品和馈赠亲友的礼品。比如小孩过岁、老人过寿、建屋上梁,人们都要制作花馍,寓意吉利、祝贺。2019年,商州面花被列入商洛市第三批非遗名录。
  生长于商州的凤秀芳对花馍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多年前的记忆里,每当亲戚家有人过事,父母亲手做的那一个个花馍,成为维系大家族血脉亲情的纽带,也承载着凤秀芳这辈人对家庭和睦兴旺的渴盼。
  凤秀芳说:“我从小爱‘逗面’,以前做锅盔馍打酥饼挣点钱,2021年,在网上偶然看到了制作花馍的视频,便开始跟着学做。”凤秀芳坦言,当时,丈夫身患疾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的重担全落到她一个人肩上,她就寻思学一门技能养活家人,恰好做面食也是她擅长并喜爱的事。
  做花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凤秀芳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面和水的比例,如果水多,面软,就立不起来,另外,面团能否醒好也十分关键,“冷天,屋里要开电暖气,才能发得起来;热天,还要手麻利、弄得快,要不面发过火就变形了。”凤秀芳说,一开始,她把面拿在手里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捏,就从一些简单的卡通造型学起,一遍捏不好再捏第二遍,在这样循环往复的练习下,凤秀芳做出的花馍越发形象逼真,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
  与商州城传统白面花馍不同的是,凤秀芳做的花馍是五颜六色的,这个颜色是由各种新鲜蔬果打成汁上色的,既好看又健康。“比如说,黄色是南瓜,绿色是菠菜,红色是红曲米,紫色是紫甘蓝,这些蔬果大多要蒸熟或焯水再用破壁机打成汁。”凤秀芳说,着色花馍比传统花馍多了几道工序,往往要二次发酵再二次去蒸。
  在花馍的造型上,除了传统的龙、凤、虎、花、鸟、鱼、虫等,凤秀芳还结合网上流行的式样,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说为老人过寿做的花馍,我一般会像做蛋糕一样做二三层,福袋代表有福,石榴是百子百孙,还有桃子,寓意健康长寿,这些元素都是手捏出来的。”凤秀芳说,她还在网上买来印字的模具,最后在花馍上镶嵌“生日快乐”“平安喜乐”“百年好合”一类的祝福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亲朋的鼓励下,凤秀芳将做好的花馍制成视频发到网上,意外收到了诸多网友的点赞和好评。好多人给她留言:“太漂亮了”“手真巧”“想定做”……
  从此,凤秀芳隔三岔五就会在网上接到各种订单,有姑娘结婚陪嫁用的,有娃过满月要的,也有过生日送人的。
  “一套花馍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做好,加班到半夜是常事。”凤秀芳说,今年正月初二她回娘家给父母拜年,临时接到2个紧急订单,由于时间紧张,凤秀芳和丈夫回家后就马不停蹄开始揉面、发面、烧柴火灶……一直到凌晨4点才全部做好。
  对接到的每一个订单,凤秀芳都认真对待,“有人要求用酵面做,也有人发来网上的图片让做成一样的,我都尽力满足。”凤秀芳说,这些花馍都是要上场面的,必须用心去做,在每个细节上力求完美。
  做花馍的4年中,凤秀芳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价值感,她知道,她做的不仅是花馍,更是一个个艺术品,她用自己的巧手和匠心,让古老的花馍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