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档案中的匠心人生
本报通讯员 余在溪
文章字数:1516
  有一位镇安的档案工作者,她用二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篇章。不久前荣获“陕西省档案工匠型人才”称号,她就是镇安县档案馆业务干部李凤英。
  李凤英与档案工作的故事,还要从二十六年前讲起。二十六年前,李凤英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刚到岗时对档案工作一无所知,面对堆积如山、分类混乱的档案,她没有退缩,一头扎进档案的海洋。李凤英说:“那时候,为夯实业务基础,我把档案法律法规手册翻得页脚起卷,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同事请教,或是查阅大量专业资料,渐渐才对这项工作有了一些眉目。”
  李凤英凭借好学吃苦的精神,很快成了档案管理业务的骨干,成为年轻人的老师。义务承担起了档案业务培训指导工作,对年轻人,李凤英总是倾囊相授。同事档案员小张说:“我刚参加工作,对档案数字化流程一知半解,导致工作进度滞后。李大姐得知后,手把手教我操作设备,从扫描文件的分辨率设置,到数据录入的规范要求,再到如何建立电子索引,每个步骤都耐心讲解。经过李大姐的‘特训’,我不仅熟练掌握了数字化流程,还对档案工作有了全新认识。每次遇到难题,都会第一时间向李大姐求助,在她的帮助下,我逐渐成长为档案工作的中坚力量。”
  谈起自己从事的档案整理工作,细致又繁琐,李凤英却表现得甘之如饴。她说,档案管理其实是有故事的事。李凤英介绍说:“有一回,馆里接收了一批年代久远的历史档案,由于保存条件有限,许多纸张泛黄、破损,一碰就碎。我心疼不已,只好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档案摊开,逐页修复。遇到字迹模糊的地方,就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比对,力求还原档案本来面目。”为了确保一份关于镇安县早期建设规划的档案完整可用,李凤英花费整整一周时间,从破损纸张的缝隙中拼凑文字,最终让这份珍贵资料重见天日,为研究镇安城市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
  李凤英说:“档案管理业务中,档案鉴定工作是重中之重,关乎档案去留,容不得半点马虎。”她说,在一次到期档案鉴定工作中,一份看似普通的会议记录引起了她的注意。起初,同事们认为这份记录年代久远,内容也多是日常工作安排,可以销毁。但李凤英没有轻易下结论,她花了三天时间,查阅大量同期文件资料,走访多位当年参会的老干部。原来,这份会议记录里隐藏着镇安县某项重大改革举措的决策过程,极具历史价值。正是因为她的严谨细致,这份险些被销毁的档案得以妥善保存,成为日后研究镇安改革发展历程的重要依据。
  在档案资料征集编研和开发利用方面,李凤英同样成果丰硕。为了征集到珍贵的老物件和历史资料,她常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穿梭在大街小巷。有一次,听闻一位九十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家中保存着一些战时信件和立功证书。李凤英多次登门拜访,听老兵讲述那段烽火岁月。起初,老兵对这些珍贵物件十分不舍,不愿捐赠。李凤英没有放弃,她一次次带着敬意和诚意前往,耐心向老兵解释这些资料对铭记历史、教育后人的重要意义。最终,老兵被她的执着打动,不仅捐赠了珍贵资料,还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李凤英据此整理编写了一系列抗美援朝专题档案资料,成为镇安县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李凤英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她曾被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商洛市档案收集鉴定领域档案专家;在商洛市首届档案职业技能大赛中,她所在团队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也获得三等奖;此外,她还多次荣获县“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李凤英始终保持谦逊。她表示,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镇安县档案工作的认可,她将以此为动力,继续为档案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十六年坚守,李凤英在档案工作中倾注了全部心血与热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在档案领域的深刻内涵,成为档案工作者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