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非遗沃土 绽放文化繁花
文章字数:1765



3月1日,记者来到商州区大赵峪街道龙山村75岁的陈五斤老人家中,他刚捏出一批狗娃咪。陈五斤是商州区东龙山狗娃咪的传承人,一头白发见证着岁月的沉淀。他制作狗娃咪的速度很快,捏一个中等大小的狗娃咪坯子,大约只需两分钟。
在商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不懈努力下,省级非遗项目“商州东龙山狗娃咪”逐渐被更多人知晓,不时有人慕名前来购买。除了逢年过节捏制不同造型的狗娃咪展销,陈五斤平日里也会随手捏制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3月3日,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商洛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拟推荐项目的公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相关规定,经评审,拟认定商洛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1项。其中,人们熟知的商州民歌、商州烧肠制作技艺等均在名单之列。
“商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持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不断强化认定、记录、建档、研究等基础性工作,着力保护非遗实践、传承能力与传承环境,推动非遗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与振兴。”商州区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淼表示。
3月7日,记者从市文化馆获悉,目前商洛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42项、市级267项、县级42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2人、市级传承人221人、县级传承人203人。此外,还有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1个(镇安县),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陕西丹凤葡萄酒有限公司),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4个(镇安云盖寺镇,山阳漫川关镇、中村镇,商南富水镇),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1个(洛南花溪弄),省级非遗就业工坊24家、市级非遗工坊19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时光长河中闪耀的明珠,既是历史的生动见证者,也是文化活态传承的鲜活载体,充分展现了人类创造力与智慧交织的璀璨结晶。
商洛,这座位于秦岭南麓的城市,历史底蕴深厚,孕育出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非遗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民俗等诸多领域,每一项都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商洛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全面有效的举措。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商洛市将承载深厚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的重要非遗项目,郑重列入市、县级非遗名录,并踊跃向省级乃至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力求让商洛的非遗瑰宝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商洛市精准认定非遗传承人,并给予全方位支持。资金上,提供专项扶持资金,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为传承之路保驾护航,极大地激励了传承人积极开展传习活动,确保非遗技艺代代相传。为让非遗长久留存,商洛市运用多元化记录手段,通过翔实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清晰的音频、生动的视频,对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记录,精心建立非遗数据库,为后世留存珍贵文化资料。
商洛市积极举办各类非遗展览、演出活动,让市民近 距 离感受非遗魅力,有效提升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与参与热情。同时,充分借助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让商洛非遗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天地。此外,大力鼓励社区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借助节庆、传统仪式等活动,让非遗融入社区生活,自然传承,形成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在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下,商洛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发熟悉,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2024年11月25日,央视《生财有道》栏目播出《秦岭秘境手艺人》,柞水县杏坪镇的霍开霞在节目中熟练地荡帘捞纸。荡帘捞纸是省级非遗项目杏坪手工皮纸技艺中最吸引人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也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就是想把这古老的造纸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关注、了解这古老文化,感叹古人的智慧。”谈及愿意回家与父母一起制作杏坪手工皮纸,并通过直播等方式进行宣传的姐姐,霍开霞的弟弟霍晓勇说道。
像杏坪手工皮纸技艺这样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在商洛还有很多。每一项非遗都如同璀璨星辰,共同构筑起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天空。通过政府引领、社区参与、公众支持,商洛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未来,商洛市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与可持续传承,让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