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画——田野里的金色奇迹
文章字数:881

田间随处可见的小麦秆,却能“画”出大世界。近日,笔者走进洛南县保安镇非遗一条街的一家店铺内,看到了不少麦秆画作品,有松柏梅竹、嘉兴红船、山水花鸟……这些麦秆画有着独特的立体层次、韵味自成一派。非遗传承人苏江峰用另外一种方式赋予了麦秆“第二个春天”。一根根麦秆变成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成为精美绝伦的麦秆画艺术作品。
2008年4月,洛南麦秆画被列为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技艺如明珠般闪耀在洛南县保安镇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它以独特魅力诠释着“点麦成金”的传奇,是绽放在田野间的金色奇迹,更是珍贵的非遗瑰宝。
保安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麦秆画创作提供了优质原料。每到麦收时节,农民们挑选色泽均匀、粗细一致的麦秆悉心保存,开启它们华丽变身的旅程。
麦秆画制作工艺复杂,全凭手工完成。首先是选秆,要确保麦秆质地坚韧、色泽纯净。接着经过熏、蒸、漂等工序,去除麦秆的杂质与异味,使其变得柔韧洁白,宛如待雕琢的璞玉。随后,刮、烫、剪、刻等技法相继登场。烫色环节尤为关键,艺人手持烙铁,以手控温,在麦秆上勾勒出线条、晕染出层次,温度稍有偏差,便会前功尽弃。正是这一道道精细工序,赋予了麦秆全新生命。
麦秆画题材广泛,有展现旖旎风光的山川溪流、麦浪稻田;有刻画民俗风情的传统节庆、劳作场景;还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瑞兽祥禽。
作为非遗产品,麦秆画承载着浓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过去,它是农闲时的消遣,如今,已成为地域文化标志。近年来,保安镇大力扶持麦秆画产业,举办培训班,让技艺传承后继有人,搭建展销平台,让麦秆画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麦秆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富民产业。众多村民借此增收致富,实现从农民到艺人的转变。小小麦秆,串起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麦秆画,不仅源于其古朴典雅、新颖别致的艺术美感,还有从设计图案到加工制作精益求精的过程,非遗传承人们也会经常走进学校教学生们制作麦秆剪贴画。“学生们理念新、思维新,在他们身上能挖掘出很多新的东西。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带动,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麦秆画手艺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