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脚底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
——记镇安县安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鹏
文章字数:1542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春风轻拂镇安县永乐街道安山村的田野,泥土的芬芳中夹杂着锄头翻土的沙沙声。
  3月6日清晨,安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鹏蹲在一片新翻的田埂旁,与村民黄平文聊着今年的种植计划。
  “刘书记,我没学历没技术,身体又不好,就想着在家种点苍术试试。”黄平文搓着沾满泥土的手,语气里带着犹豫。
  刘鹏拍了拍他的肩膀:“老黄,技术有特产中心帮扶,销路村里帮找,你只管安心种!”不远处,返乡创业的青年王合隆正指挥着工人搬运建材,身后是即将硬化的产业路——这条曾因雨季泥泞难行而制约农场发展的道路,如今在刘鹏争取的补助资金支持下,即将蜕变成乡村振兴的“黄金通道”。
  从“行路难”到“幸福路”打通乡村振兴血脉
  “2022年6月我刚来时,村里主干道虽已硬化,但7个村民小组中仍有3条通组路是土路。”刘鹏站在新修的3公里水泥路上回忆,脚下的路面还泛着施工后的湿润光泽。村民白世耀骑着新买的电动三轮车经过时笑道:“以前下雨天骑车打滑,现在能直接开到家门口收药材!”
  作为县供销社下派的第一书记,刘鹏深谙“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他翻开驻村日记向记者展示:“基础设施投入每年5万元”“协调交通局入库3条通组路”“争取120万元帮扶资金”“完成古寨修复工程”……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见证着他两年来的辛勤付出。站在修复一新的安山古寨观景台,刘鹏指着远处盘旋的山路说:“这条路不仅让村民出行更安全,还让我们的金银花、烤烟能更快运往市场,去年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
  从“要输血”到“自造血”破局产业振兴之道
  在烤烟种植基地,40岁的闵永超正在技术员指导下整理苗床。“多亏刘书记牵线特产中心,从贷款到烘烤技术全程帮扶,让我这‘门外汉’第一年种35亩烤烟就赚了20万。”他抹了把汗笑道。不远处,连片的中药材地里,白及、苍术的新芽已破土而出。
  “乡村振兴不能光靠修路,更要培育‘带不走’的产业。”刘鹏带着记者走进村集体经济的烤烟基地,村民们正有序地进行着春季育苗播种工作。通过争取“一事一议”资金优化产业路、组织10多次技能培训,安山村如今已形成300亩烤烟、280亩中药材的产业规模。
  更令人期待的是,他正推动村集体与企业洽谈1.1亿元的民宿旅游项目:“我们计划把古寨、观景花园、生态农场串联成旅游环线,让游客既能体验农耕,又能住进改造后的传统民居。”
  从“物质富”到“精神美”绘就乡村温暖底色
  走进安山村留守儿童图书室,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与窗外的虫鸣交织。
  “这3万元项目资金不仅建起了图书室,更让村里30多个孩子有了课后学习空间。”刘鹏轻轻整理着书架上的绘本。在残疾人康复站,新添置的康复器材上贴着使用说明——这是他争取2万元残联资金带来的改变。
  教育振兴是刘鹏最牵挂的事。三年来,他促成21名大学生获得升学奖励,还通过技术培训让50多名村民掌握新技能。
  “去年齐荣国参加完电商培训,把黄姜卖到了省外,单月营业额破万!”说起这些,刘鹏眼里闪着光。
  每当夜幕降临时,村文化广场响起欢快的广场舞音乐,平安建设宣传栏前围满村民——这是刘鹏与县供销社党支部联合开展的“平安镇安”建设成果。
  站在新硬化的产业路上,刘鹏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民宿集群:“安山村正从‘空壳村’变身‘绿富美’,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7万元,但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春风掠过他的脸庞,带来烤烟田里泥土的清香。这个曾以光伏发电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庄,如今处处涌动着创业的热潮:家庭农场主王合隆的订单排到下半年,民宿经营者苏文良正筹备“农耕体验季”,连50岁的黄平文都成了中药材种植“土专家”。
  “让每个村民都能在家门口致富,让安山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这就是我的驻村使命。”刘鹏的驻村日记扉页上,一行字格外醒目: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第一书记与村民们共同执笔,绘就着一幅山乡巨变的新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