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兄弟俩匠心雕朽木 指尖创造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南玺 王孝竹
文章字数:1465
    张保运雕刻茶海

    张先保介绍哥哥张保运在东阳木雕展上获奖的作品

  在商州区腰市镇上集村,有一处引人注目的兄弟木雕厂。厂房里,堆满了形形色色的木头,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树根,各类加工工具摆放有序。这里,便是张保运和弟弟张先保创作根雕作品的“艺术工坊”。走进他们家中,雅致细腻的根雕、木雕和仿古家具随处可见,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保运与木雕的缘分,始于同乡郭树寿的影响。郭树寿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艺人,张保运在其影响下,自幼便对木雕艺术情有独钟。2005年,年仅24岁的张保运,听闻浙江东阳根雕技术精湛,毅然踏上了求学之路。4年后,弟弟张先保被哥哥说服去学习机器雕刻。兄弟两人的性格迥异,张保运沉默寡言,初中起就对美术有着浓厚兴趣,在东阳专注学习手工根雕;而张先保性格开朗,热衷于探索新事物,主攻机器雕刻。
  据介绍,根雕艺术的技法与木雕艺术一脉相承,是同宗同流的两支分支。木雕主要是在较为规整的木材上设计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雕刻出来。根雕工艺程序繁复,选材、构思、根材处理、雕琢、拼接、磨光和着色上漆等,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件根雕作品因自然形态与独特创意的融合而独一无二,兼具自然之美与灵动之气。
  在浙江东阳学习根雕期间,兄弟两人敏锐地捕捉到根雕市场的广阔前景。2016年,张保运和张先保两兄弟选择回到商州创办自己的根雕加工作坊。“最开始回来也不知道咱们这边人喜欢什么样式的木头雕刻品,就从最简单的摆件开始,拿到江山景区那边去售卖。”张先保说,他根据两人性格特点,让哥哥专注摆件制作,自己负责宣传推广,开启了在商洛的创业之旅。
  “木头雕刻的每一道工序都要细心琢磨,熟能生巧是基本功。而且我很喜欢这门手艺。每当自己雕出满意的作品,那种喜悦无法替代,觉得再辛苦都值得。”张保运笑笑说,最开始学习的时候,每日伏案数十个小时,刻刀磨破掌心,木屑沾满衣襟。尽管没有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但拜师学艺的磨砺让张保运获得了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教益和锤炼,使得他能够静下心、沉住气,熟练掌握雕刻技术。
  张保运介绍,创作根雕就像在培育一个新的生命。让废弃的树根重获新生,不仅需要深厚的雕刻功底,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一件完整的根雕作品需要经过构思、打胚、精雕、打磨、上蜡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需要使用的刻刀就有几十把,耗时少则一周,多则数月。
  慢慢地,两人的木雕手艺被更多人熟知,也有人专门拿着比较大的木头前来预订。“我们这边雕刻用的木料基本都是枣木、柏木和核桃木,以核桃木居多。”张先保告诉记者,为了谋生,两人不仅购置毛料,还会亲自上山寻觅。平时没事就在研究应该如何雕刻,如今,他们加工的成品涵盖茶海、摆件、佛像、鸟兽、盆景等,同时承接门头、牌匾、雕花等手工艺制作。
  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发展,2018年,张先保开始在抖音上发布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他们最复杂的根雕作品,是用近15个月时间,将客户提供的槐树,雕刻成一件长6米、宽2米、高2.5米的大型作品,其中的台阶、房屋和人物栩栩如生,完美呈现了古代山水生活场景。
  “现在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合创新发展,努力实现受众年轻化、作品生活化。”张先保说,现在采用“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拓展客户、构建场景,发展形势还不错。看着一根根看似无用的朽木,通过去腐、雕刻、打磨等工序,在他们手中变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工艺品,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让兄弟两人感到无比的满足,同时,也更有动力潜心钻研。
  展望未来,张先保希望有更多机会与同行交流学习,提升技术水平,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根雕。兄弟俩也计划创作更多实用型根雕作品,助力传承者在精神与物质上实现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