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银丝“织出”幸福梦
文章字数:2688
本报通讯员 张宏 李奎
春光明媚,微风拂面,满山遍野的桃花争相绽放,把小城镇安装点得如诗如画。走进镇安县庙沟镇,地畔田间一人高的桑树,在初冬剪枝蓄势后正待发芽吐绿。根部托盘、树干涂白、田垄深耕,沿路阡陌纵横,粮经间作的田园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作为有百年历史的养蚕名县,镇安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势利导,借势发力,改良品种,加大投入突破养蚕技术难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绿叶银丝在千家万户中织出产业振兴致富梦。
优化品种 一片绿叶托起富民大产业
提起镇安蚕桑的发展历程,桑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庙沟镇五四村党群服务中心一侧,有两株老碗粗的桑树隔田相望,桑树的周围,修建了直径约四米的圆形花坛。“这是我们脱贫致富的纪念树,一棵是胡桑(野生桑树),一棵是新品种桑树,把这两棵树保护起来,就是让乡亲们永远牢记党的恩情。”顺着五四村党支部书记付增寿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两棵桑树的枝条在微风中抖动。
五四村和五一村两山相夹,地处一条沟域,洁白的民居依山而建。因为林多地薄,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山上的野生桑树被“搬家”到田坎地边,栽桑养蚕成了老百姓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过去的野生桑树叶片小、产量少,群众栽了不少树,可采摘的叶子并不多,制约着养蚕规模发展。”付增寿说,“脱贫攻坚以来,政府从浙江引进生长快、叶片大的‘农桑14’‘强桑1号’新品种苗木免费发放,极大地调动了蚕农的积极性,群众轻轻松松居家养蚕,每张蚕收益在3000元左右。”
优化桑树品种,提高养蚕效益,一片绿叶托起富民大产业。2016年,镇安县为五四村发放28万株新品种桑树苗,每年还提供1万株进行补植补栽,鼓励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经过品种优化,新品种桑树三枝六叉,叶片大而肥厚,为蚕宝宝提供了优质饲料。2020年,五四村养蚕达1000多张,创历史高峰,产值300多万元。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养蚕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用老百姓的话说,“怀里抱个不哭的娃”,只要蚕宝宝在48天里,有干净新鲜的桑叶原料,不感染肠道病菌,温度湿度通风控制好,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养蚕,曾经富了五四村的农民,同样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从兴盛到低谷,再到崛起。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村养蚕不足20张,蚕茧价格跌落到5元左右。
五四村三组村民程乐民记得,以前养蚕总是担忧价格低,发愁桑叶太少,大家漫山遍野地争相采叶,就怕饲料跟不上。“现在我栽了13亩‘农桑14’,一亩地叶子可以养一张蚕,每年养十几张,价格上涨年纯收入2万多元。”
据了解,五四村340户1045人,其中70户养蚕400张,年产值120万元。工厂化养蚕达到17家,建成小蚕共育室一个。
科技赋能 小蚕共育破解蚕农孵化难
“勤养猪,懒养蚕,48天就赚钱。”这是镇安县蚕农近百年总结出的致富经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蚕农养蚕都能致富?答案不一,收入也大相径庭。
“养蚕的条件是环境无污染,消毒要跟上,温度过高或湿度太大,也需要人工调节。”有丰富养蚕经验的五四村村民周元说,“最为关键的还是蚕卵孵化,现在每个村都有小蚕共育室,破解了蚕农孵化难题,加速了产业化发展步伐。”
在扩建的养蚕工厂,周元正与妻子打扫卫生,对养蚕工厂里的蚕架进行二次消毒。
“有了小蚕共育室,降低了孵化风险,缩短了养蚕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扩大养蚕规模了。”周元兴奋地说。
据介绍,小蚕共育模式是将科学技术聚集到村集体孵化工厂,采取群众订购蚕卵,村集体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智能孵化的方法,经过15天左右精心管护,到蚕宝宝“三眠”以后,蚕农认领回家饲喂半个月时间,春蚕即可吐丝成茧。
山坡荒地栽树,房前屋后植绿,房间厂棚养蚕,勤劳憨厚的山区群众,发扬了蚕勇于突破、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在匮乏的自然条件下找到了致富捷径。
蚕作为蚕桑文化的象征,历经卵、幼虫、蛹、蛾的生命周期,为人类提供珍贵的蚕丝,同时在医药、工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5月中旬开始养春蚕,大约10—15天,间隔1个月继续养夏蚕,8月开始养秋蚕,一年三季可收益。”付增寿说,“一张蚕子可孵化2.5万条蚕,每张蚕毛利润3000元,成本只是工夫和桑叶,每户养三五张蚕,不出家门就可收入1万元以上。”
科技赋能,不仅解决了农户孵化难题,而且小蚕共育模式开创了现代化养蚕先河。
“我栽植了7亩桑田,套种玉米、洋芋、大豆,采叶种粮互不影响。”周元掰指头算了一笔账,“每年养蚕20张左右,纯收入5万多元。还能收购村民采摘的桑叶1万多斤,村民出售桑叶收入过万元,带动务工增收6000多元。”
据了解,在镇安县庙沟镇五一、五四、蒿坪等村,蚕桑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致富产业和朝阳产业。为了提高蚕卵孵化率,每个养蚕村均建设了小蚕共育室,培育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蚕农提供“一对一”科技服务。目前,蚕茧由原产品销售正在向深加工迈进。
链条延伸 “银蛋蛋”华丽转身“软白金”
五一村是镇安县蚕桑第一村,家家种桑,户户养蚕,绿叶银丝织出了幸福新生活,也圆了山区群众的致富梦。
“五一村养蚕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的印象中,祖母就开始养蚕,那时还是手摇纺车抽丝,至今传统木器还在。”五一村村委会副主任朱龙银回忆,“困难时期,虽然是传统手工作业,养蚕比种地收入高,老百姓把蚕茧当作‘银蛋蛋’,只要蚕吐丝做成茧,就能卖到现钱。”
随着市场行情波动,蚕茧价格忽高忽低,甚至西安、三原、安康等地客商坐地压价收购,蚕农仅赚取少许人工费用补贴家用。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加工厂,群众生产的蚕茧,全部在本地回收加工,既提高了蚕产品的附加值,又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镇安县绿然蚕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侯佑彬说,“我们年用工日600多个,按每天150元计算,每年带动村民务工增收近10万元,群众有一份养蚕收入,还能通过工厂务工增收。”
五一村原党支部书记侯佑彬,在村上办起了蚕丝加工厂,按照市场价收购蚕茧,原材料通过加工成蚕丝被,每公斤售价600—1000元。
产业链延伸,深山出产的“银蛋蛋”转身生活高档品。目前,镇安“蚕丝被”被誉为商洛、陕西乃至西北之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地区颇受欢迎。
近年来,庙沟镇把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来抓,积极探索“产业链党总支+村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利用党支部联建搭平台,推行“合作社+能人+大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我镇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点燃了生态富农强农新引擎。目前,全镇拥有桑园2万亩,建成5个小蚕共育室、37个养蚕工厂和2个蚕丝被加工厂。2024年,全镇蚕茧产值近600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软白金’。”镇安县庙沟镇党委书记曹锋说。
春光明媚,微风拂面,满山遍野的桃花争相绽放,把小城镇安装点得如诗如画。走进镇安县庙沟镇,地畔田间一人高的桑树,在初冬剪枝蓄势后正待发芽吐绿。根部托盘、树干涂白、田垄深耕,沿路阡陌纵横,粮经间作的田园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作为有百年历史的养蚕名县,镇安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势利导,借势发力,改良品种,加大投入突破养蚕技术难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绿叶银丝在千家万户中织出产业振兴致富梦。
优化品种 一片绿叶托起富民大产业
提起镇安蚕桑的发展历程,桑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庙沟镇五四村党群服务中心一侧,有两株老碗粗的桑树隔田相望,桑树的周围,修建了直径约四米的圆形花坛。“这是我们脱贫致富的纪念树,一棵是胡桑(野生桑树),一棵是新品种桑树,把这两棵树保护起来,就是让乡亲们永远牢记党的恩情。”顺着五四村党支部书记付增寿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两棵桑树的枝条在微风中抖动。
五四村和五一村两山相夹,地处一条沟域,洁白的民居依山而建。因为林多地薄,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山上的野生桑树被“搬家”到田坎地边,栽桑养蚕成了老百姓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过去的野生桑树叶片小、产量少,群众栽了不少树,可采摘的叶子并不多,制约着养蚕规模发展。”付增寿说,“脱贫攻坚以来,政府从浙江引进生长快、叶片大的‘农桑14’‘强桑1号’新品种苗木免费发放,极大地调动了蚕农的积极性,群众轻轻松松居家养蚕,每张蚕收益在3000元左右。”
优化桑树品种,提高养蚕效益,一片绿叶托起富民大产业。2016年,镇安县为五四村发放28万株新品种桑树苗,每年还提供1万株进行补植补栽,鼓励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经过品种优化,新品种桑树三枝六叉,叶片大而肥厚,为蚕宝宝提供了优质饲料。2020年,五四村养蚕达1000多张,创历史高峰,产值300多万元。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养蚕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用老百姓的话说,“怀里抱个不哭的娃”,只要蚕宝宝在48天里,有干净新鲜的桑叶原料,不感染肠道病菌,温度湿度通风控制好,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养蚕,曾经富了五四村的农民,同样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从兴盛到低谷,再到崛起。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村养蚕不足20张,蚕茧价格跌落到5元左右。
五四村三组村民程乐民记得,以前养蚕总是担忧价格低,发愁桑叶太少,大家漫山遍野地争相采叶,就怕饲料跟不上。“现在我栽了13亩‘农桑14’,一亩地叶子可以养一张蚕,每年养十几张,价格上涨年纯收入2万多元。”
据了解,五四村340户1045人,其中70户养蚕400张,年产值120万元。工厂化养蚕达到17家,建成小蚕共育室一个。
科技赋能 小蚕共育破解蚕农孵化难
“勤养猪,懒养蚕,48天就赚钱。”这是镇安县蚕农近百年总结出的致富经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蚕农养蚕都能致富?答案不一,收入也大相径庭。
“养蚕的条件是环境无污染,消毒要跟上,温度过高或湿度太大,也需要人工调节。”有丰富养蚕经验的五四村村民周元说,“最为关键的还是蚕卵孵化,现在每个村都有小蚕共育室,破解了蚕农孵化难题,加速了产业化发展步伐。”
在扩建的养蚕工厂,周元正与妻子打扫卫生,对养蚕工厂里的蚕架进行二次消毒。
“有了小蚕共育室,降低了孵化风险,缩短了养蚕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扩大养蚕规模了。”周元兴奋地说。
据介绍,小蚕共育模式是将科学技术聚集到村集体孵化工厂,采取群众订购蚕卵,村集体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智能孵化的方法,经过15天左右精心管护,到蚕宝宝“三眠”以后,蚕农认领回家饲喂半个月时间,春蚕即可吐丝成茧。
山坡荒地栽树,房前屋后植绿,房间厂棚养蚕,勤劳憨厚的山区群众,发扬了蚕勇于突破、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在匮乏的自然条件下找到了致富捷径。
蚕作为蚕桑文化的象征,历经卵、幼虫、蛹、蛾的生命周期,为人类提供珍贵的蚕丝,同时在医药、工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5月中旬开始养春蚕,大约10—15天,间隔1个月继续养夏蚕,8月开始养秋蚕,一年三季可收益。”付增寿说,“一张蚕子可孵化2.5万条蚕,每张蚕毛利润3000元,成本只是工夫和桑叶,每户养三五张蚕,不出家门就可收入1万元以上。”
科技赋能,不仅解决了农户孵化难题,而且小蚕共育模式开创了现代化养蚕先河。
“我栽植了7亩桑田,套种玉米、洋芋、大豆,采叶种粮互不影响。”周元掰指头算了一笔账,“每年养蚕20张左右,纯收入5万多元。还能收购村民采摘的桑叶1万多斤,村民出售桑叶收入过万元,带动务工增收6000多元。”
据了解,在镇安县庙沟镇五一、五四、蒿坪等村,蚕桑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致富产业和朝阳产业。为了提高蚕卵孵化率,每个养蚕村均建设了小蚕共育室,培育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蚕农提供“一对一”科技服务。目前,蚕茧由原产品销售正在向深加工迈进。
链条延伸 “银蛋蛋”华丽转身“软白金”
五一村是镇安县蚕桑第一村,家家种桑,户户养蚕,绿叶银丝织出了幸福新生活,也圆了山区群众的致富梦。
“五一村养蚕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的印象中,祖母就开始养蚕,那时还是手摇纺车抽丝,至今传统木器还在。”五一村村委会副主任朱龙银回忆,“困难时期,虽然是传统手工作业,养蚕比种地收入高,老百姓把蚕茧当作‘银蛋蛋’,只要蚕吐丝做成茧,就能卖到现钱。”
随着市场行情波动,蚕茧价格忽高忽低,甚至西安、三原、安康等地客商坐地压价收购,蚕农仅赚取少许人工费用补贴家用。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加工厂,群众生产的蚕茧,全部在本地回收加工,既提高了蚕产品的附加值,又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镇安县绿然蚕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侯佑彬说,“我们年用工日600多个,按每天150元计算,每年带动村民务工增收近10万元,群众有一份养蚕收入,还能通过工厂务工增收。”
五一村原党支部书记侯佑彬,在村上办起了蚕丝加工厂,按照市场价收购蚕茧,原材料通过加工成蚕丝被,每公斤售价600—1000元。
产业链延伸,深山出产的“银蛋蛋”转身生活高档品。目前,镇安“蚕丝被”被誉为商洛、陕西乃至西北之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地区颇受欢迎。
近年来,庙沟镇把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来抓,积极探索“产业链党总支+村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利用党支部联建搭平台,推行“合作社+能人+大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我镇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点燃了生态富农强农新引擎。目前,全镇拥有桑园2万亩,建成5个小蚕共育室、37个养蚕工厂和2个蚕丝被加工厂。2024年,全镇蚕茧产值近600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软白金’。”镇安县庙沟镇党委书记曹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