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百年油坊:承载新梦想 蕴藏新商机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文章字数:1637

  3月10日,春日的暖阳温柔地倾洒在柞水县凤凰镇宽坪村水滴沟。顺着空气中一股油香寻去,便能看到一座古朴而又充满生机的建筑——陈氏老油坊。
  走进油坊,作坊内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巨大的石碾在动力的驱使下缓缓转动,将一颗颗饱满的油料碾压成细腻的粉末。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在熟练地操控着机器,有的在仔细地检查着油品的质量。在这热闹场景的中心,一位身形矫健、神情专注的中年人正熟练地指导着榨油工作,他就是水滴沟陈氏老油坊第五代传人——陈道成。
  百年油坊 承载五代人梦想
  “从我记事起,油坊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小时候,我总是蹲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长辈们劳作,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在油坊里。”伴随着机器声,50多岁的陈道成缓缓说起自己与油坊深厚的情感。
  “我的爷爷陈永义是个极其严苛的人,在传授榨油技艺时,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常说,这手艺是陈家的命根子,你得认真对待,将来把它传下去。”陈道成说。
  从最初筛选油料时对颗粒饱满度的严格把控,到炒料时对火候的精准掌握,再到压榨时力度和节奏的讲究……每一个步骤陈道成都熟记于心。
  1992年接手油坊后,陈道成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承载着家族百年历史的老油坊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一段时间后,陈道成才真正体会到传承的艰难。传统榨油技艺面临着现代化生产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对这又苦又累的活儿不感兴趣。
  为发扬传统技艺,陈道成先后培养了18名徒弟,其中堂弟陈道东最为突出。42岁的陈道东家住凤凰古镇宽坪村,已在油坊扎根20多年,从选料到压榨的整套工艺已烂熟于心。漆树籽成熟时,他便带领乡亲进山采收漆树籽,让农户日均增收200多元。
  “当年跟着道成哥学手艺时,我连碾槽都推不动。”陈道东摸着泛着油光的石碾感慨,“现在这套工具就像长在我手上的老茧,闭着眼都知道怎么用。”
  如今,陈氏老油坊已被列为省级非遗工坊。看着老油坊里这些古色古香的石碾房,还有摆满了古老榨油器具的非遗体验馆,这不仅是油坊的历史见证,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坚守传承的动力源泉。
  产业升级 老手艺蕴藏新商机
  “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油坊的主打产品有漆籽油、桐油、核桃油、菜籽油等。在过去,漆籽油可是乡亲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既是重要的食用油,又是照明提蜡的原料。没想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摇身一变,成了化妆品生产的原生态原料。”
  为了带动千家万户增收,每到漆籽收获季节,油坊都会以每公斤7元左右的价格大量收购漆籽。去年共收购15多万公斤,仅宽坪村52岁的金远立一家就卖了1万多元。
  “我家里以前就靠着几亩地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油坊收购漆籽后,我家里又多了一笔收入。”老金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向陈道成说着道谢的话,“农闲时候,我还来油坊打工。陈老板,多亏了你把油坊搞起来,我家漆籽有了销路,我还能在这儿学门手艺,现在日子越过越好,真的太感谢你了!”
  目前,在油坊打工的有10多名工人,月收入4000元左右,油坊年产值突破百万元。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电商平台年销产品超5万件,抖音直播间里传统榨油技艺展示视频累计播放量逾百万次。
  未来之路 让油香飘向世界
  展望未来,陈道成对水滴沟陈氏老油坊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在产品研发方面,他正探索将山茱萸籽与漆树籽混合压榨的新工艺;在文旅融合方面,非遗体验馆已设计出“古法榨油十二时辰”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可亲手操作重达300斤的木龙榨。
  更令人瞩目的是,陈道成2010年创办的新风尚红白理事会已形成特色产业矩阵。这个“以人为本,移风易俗”的团队,既为农村红白事提供全流程服务,又为留守妇女创造就业机会。42岁的李女士带着两个孩子,通过在理事会厨师团队帮厨,每月稳定收入3000多元。
  “忙的时候,我们要同时派50多个工人下乡服务。”陈道成翻着排期表说,“既要守住老手艺,也要闯出新路子,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为了让百年技艺永续传承,陈道成正筹备技艺培训班。他抚摸着祖父留下的檀木油勺说:“这勺子里盛的不只是油,更是山里人的日子和盼头!等海外电商渠道打通了,我们的油便会卖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