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鱼娃:让唢呐走向大舞台
文章字数:1180

唢呐是我国民间乐器中接地气的乐器之一,演奏者通过吹气使哨子振动发声,气流经过管身的音孔,加上手指按孔的不同组合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发出不同音色。
家住洛南县城北社区二组的马鱼娃是一名唢呐演奏者,也是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的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着这个由家族六代人传承的技艺,用唢呐声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在父亲和伯父的传授下,马鱼娃幼年时便对唢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家一直以唢呐演奏为生,技艺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六代。”马鱼娃说,从小听着邻里间红白喜事中的唢呐声,高亢明亮的音色,穿透力极强,时而还能听出激昂、热烈的情绪,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让他对唢呐演奏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然而,学习唢呐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学习唢呐时,我只能靠听声音来判断乐曲的节奏,再把听到的记在脑子里,对应乐谱吹奏。唢呐还要考验气息的控制,如缓吹、急吹、顿音等技巧,所以对肺活量的要求也很高。”马鱼娃说,由于缺乏经验,功底不够扎实,他经常被父辈训斥,挨打也是家常便饭,但这些挫折并没有让他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学习唢呐的决心。
1983年,初中毕业的马鱼娃在家人的带领下,与洛南县唢呐老艺人王柏娃、祁金治等人一同学习切磋,后来他又向陕西省唢呐名家学习技法,这些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唢呐演奏基础。
在学习的道路上,马鱼娃从未停止过脚步。1985年至1988年,他进入戏校深造唢呐技艺。1989年,他在洛南县剧团乐队从事唢呐演奏工作。1995年4月,马鱼娃参加了秦之声演奏会,并获得了二等奖。同年下半年,他被邀请参加各乡镇巡回唢呐演出。这些经历不仅让他的唢呐技艺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也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间唢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2002年3月,马鱼娃组建了新时代艺术团,活跃在城乡各地为群众演奏唢呐独奏和群奏曲。他的唢呐声不仅传递着欢乐和喜庆,更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同时,他还常年下乡向民间老艺人求教,收集整理即将失传的唢呐曲目。目前,他已经整理出13部唢呐曲目。期间,他组织喜欢唢呐的乐器爱好者学习排练,训练出多名能独立演奏的唢呐爱好者。
他成为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代表性传承人后,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唢呐艺术的传承事业中。除了传承唢呐技艺外,马鱼娃还致力于唢呐艺术的推广和创新。2021年5月,他成立了商洛市秦峰传媒有限公司,常年在商州、洛南等地为群众演奏喜闻乐见的唢呐曲目。他的唢呐声不仅让群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喜悦。在长期的唢呐演奏中,马鱼娃不定期进行传授、排练,并组建培训班。现在,他已有学员120多人,其中能独立完成演奏的有60多人。
“我一定会用我几十年的经验做好传承工作,保证把收集整理出来的即将失传的唢呐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的学生。”马鱼娃表示,他将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把唢呐传承这项工作做好,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