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故乡情思
薛海霞
文章字数:2433
   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当第一缕春风从屋后的松崖坡头吹下时,便能看到星星点点的鹅黄。忍受了一冬严寒的小草,满怀期待地等着春风发出号令,迫不及待地从枯枝腐土中冒出头。
  这个时候,父辈们脱掉臃肿的棉衣,把挂在堂屋门后的锄头、䦆头等农具全都翻出来,紧紧松了的把,只等那贵如油的春雨降临后,便到田间开始一年的劳作。
  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人面桃花相映红”,似乎就在田间地头的顿足间,一抬头的工夫,迎春花放下了小喇叭。此时,一簇簇粉白粉白的杏花,一片片笑红了脸的山桃花隆重登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草铆足了劲儿绽放,房前屋后,香气萦绕,迷了蜂,醉了蝶。柔弱无骨的河边柳,惹人怜惜;玉兰初妆,娇柔可爱。春风已把它们拨弄得风姿绰约,要赶在春日里把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人们。
  门前的土地已被小伙子们翻得平整,家里的活儿也料理停当,他们扛着鼓囊囊的行李要去远方实现梦想,等着秋收季节,再把鼓囊囊的钱包带回家。老者们习惯性地早晚去自家的田间地头转上一圈,小路上相遇,一句吃了没是乡亲们打开话题的切入语。
  夕阳西下,一群如雀儿般的小孩子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出现在村口时,劳作的人们也荷锄归来,房屋上的炊烟如丝如缕,饭菜的香味飘得老远。在一个叫家的地方,有人为你立黄昏,有人为你粥可温,无论何时,那儿永远是最温暖、最让人牵挂的地方。
  二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故乡的夏,热烈而不燥的午阳,柔和凉爽的晚风,阵阵蝉鸣,还有那满园飘出的瓜果香,最令人惬意。
  村前清澈见底的西峪河,由北向南缓缓流淌,清澈的河水供养着村子里的老老少少。小时候,父辈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着水桶去河里挑回两担子水,供一家人一天的食用。那时的水清凌凌,带有一丝甜味,不但供村里人畜用水,也是孩子们一年四季最解渴的饮品。我们疯玩跑累口渴后,回家直接揭开水瓮,舀上一瓢咕嘟咕嘟灌下肚,或是直奔河边趴在那儿牛饮,当一股清凉甘甜顺着喉咙往下流时,别提多舒爽了。
  整个夏季,小河如温柔的母亲,任由我们在她怀里闹腾。偶尔,我们想解解馋,给嘴巴过过瘾,就把又大又肥的螃蟹大钳子掰上几个,河边用石头、瓦片就地起“灶”,大家围坐一起,翻动着瓦片上的大钳子,等烙到变黄泛红时,啃着钳子里白嫩嫩的蟹肉。
  啃完蟹钳,便跑向下河段拐弯处的潭水里打江水,男孩女孩各有自己的领地。“花式”跳水、狗刨、蛙泳、水底睁大眼睛憋气,玩得不亦乐乎。往往在兴头上忽略了“警戒线”,就会实实在在地挨大人几条子或几笤帚把,不管是谁打了或不管是打了谁,回家告诉他们大人后,只会听到一种声音:“打得轻,再给潭里跑,见了就给死里打。”孩子们的委屈只能憋在心底。其实,我们知道父母是怕突然下暴雨,上游涨大河把我们冲走。虽然不听话时大人咬牙切齿地咒骂我们,但在他们心里,却是关心和担忧融合在一起无尽的爱。
  三
  人间散落一滴露,世界凝结一个秋。
  站在季节的高处,秋意携着温暖款款走来。天空高远明净,风儿凉爽,云朵悠闲。秋风所到之处,全都变了模样,花草树木一改往日耀眼的绿,从绿到青,由青转黄,黄红相间是松崖坡的主打色彩。
  一捆捆苞谷秆靠地头整齐地排放,像士兵一样忠诚守卫着它们无限眷恋的土地。场院里,鼓胀的豆荚铺了一地,阳光照耀下,不等连枷的扑腾声响起,有的豆粒就已跳到外面,尽情沐浴着秋阳;黄灿灿的苞谷、一串串鞭炮似的红辣椒挂在屋檐下,风过处,它们交头又接耳,诉说着秋天的美好与喜悦;紫黑紫黑的茄子、胖娃娃似的萝卜、撑破身体的莲花白……这儿一堆、那儿几个,被农人放在屋里墙角。
  是时候采韭花做酱了。冬季饭桌上有一小盘能够满足味蕾的下饭韭花酱,是故乡人秋日里要做的一件大事。松崖坡的韭菜洼是采摘韭花的最佳去处,我们远离故乡后,母亲也不再上坡采摘韭花了,她在场院边专门规划了一片地种韭菜。秋风一到,韭菜花蠢蠢欲动将开半开时,母亲便采花做酱,这时的花鲜嫩,做的酱自然更好吃。走得再远,故乡那碗沫糊面配韭花酱的香味永远萦绕在心头。
  再往季节深处走,野菊花挺着它纤细的腰身,披着一身润泽的绿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地绽放着,金黄或粉白是它最质朴的容颜。母亲便和我们一起跨过沟渠,迈上山冈去采集秋菊,拿回来晾晒干。夜晚,在灰黄的灯光下咯噔噔地踏着缝纫机,用各种颜色的小碎布缝制成花花绿绿的枕套,用来装菊花枕芯。头挨着枕头,丝丝清香萦绕鼻尖,温暖厚重的母爱永驻心田。母亲用她那巧妙的心思,为我们接续起了春之繁华里的花开灿烂。
  四
  花开花落春秋迭,小雪大雪岁序新。
  一场朔风,一地霜白,暗黄的色调就从山坡边缘一层层晕染开来。四季常青的松柏此刻也变得无精打采,人们忙着为过冬做着储备。田地里未被农人及时收回的大白菜,穿着枯黄的外衣,孤立地挺在那儿,用最后的倔强向寒冷宣战;挂在高枝头的一个个小“红灯笼”,在寒风中摇曳身姿,用耀眼的红装扮着孤冷的冬天,它们是善良的村人留给寒冬里鸟雀的食物。
  夜里,一场洋洋洒洒的落雪悄然降临,早上人们钻出被窝推开门的一瞬,眼前的洁白覆盖了山坡,覆盖了田地,覆盖了村庄,幸福的笑容也覆盖了村人那饱经风霜的脸庞。“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他们反复念叨着。
  落雪的日子,总会带给村人无尽的舒心。屋外,偶尔停留树梢的一只小鸟,被正在疯跑的孩子惊得扑棱棱地扇着翅膀慌忙逃走。一只花栗鼠瞪着圆溜溜的小眼睛藏在麦秸垛下面,机警地打量着四周。小鸡也赶来画起了竹叶,小狗蹦跳着画起了梅花,这儿一簇,那儿一片地在雪地上恣意绽放。浓烟从火盆上飘了起来,从烟的稀稠可以判断哪家烧的是松枝柴,哪家烧的是柳木疙瘩,随着升起的烟雾越来越稀薄,一盆红红的诱人炭火温暖着人们的身心。热炕上,女人一针一线用心纳着千层底,炕沿下,男人双手摊在火盆上,眼睛紧紧盯着火盆边上的酒壶,等香气飘了出来,先倒一杯自己仰头下肚,边咂巴嘴边给女人递一杯,家长里短便在他们的轻声细语中漫延开来。
  在故乡,春听鸟鸣夏听蝉,秋听虫唱冬听雪。魂牵梦绕的是那份剪不断的深情,流诸笔端的是那份深深的热爱,永驻心田的是那份淡淡的乡愁和故乡的美好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