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践初心 巧解群众“千千结”
文章字数:1821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想做好调解工作,必须有奉献精神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法。”这是镇安县回龙镇双龙村党支部书记、村调解委员会主任杨登平的工作感言。十几年来,杨登平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全村工作,又兼任村调解委员会主任负责人民调解工作。他用心用情服务群众,谱写了一曲为民服务的赞歌。双龙村先后获得“全市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
去年底,双龙村老张、老李两位村民找到杨登平,他们两家都说自己的宅基地被对方多占了。农村宅基地纠纷是最常见的矛盾,但杨登平却从来不会在调解上掉以轻心。实地调查、走访是杨登平一贯的习惯。
来到老张、老李居住的院子里,杨登平向村民了解了情况。原来,这两家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屋连着屋、房挨着房,房子是两家老一辈建起的,至于界畔在什么地方都不太清楚,所以才为界畔争吵不休,继而相互抡起锄头准备厮打。
杨登平通过走访院里知情的两位长者,又翻阅了村上存档的15年前的村界图纸,查阅了镇土管所1986年的房屋确权档案,心里终于有了底。他把老张、老李两家人叫到一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都是乡里乡亲的,又住在一个院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事闹大了对谁都不好……”一次不行就两次,老张、老李两位村民被杨登平的诚心打动,说出了心里话。原来他们是担心自己的宅基地面积少了,以后如果想再建房没地方。杨登平了解情况后,提醒老张、老李两位村民:“如果这纠纷弄不清,以后想在自己的宅基地上搞建设肯定要等纠纷彻底解决,才会给审批,是谁的就是谁的。”听罢,老张、老李两位村民都松了口,答应丈量划分宅基地界畔。杨登平趁热打铁,拿起卷尺,喊上两位村民的家人到场,按照15年前的村界图纸、镇土管所的房屋确权档案和两位健在长辈的回忆佐证,给他们划出了宅基地界畔,事情得以圆满解决,避免了双方矛盾升级。
用行动书写调解担当
一件纠纷,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调解,小纠纷也可能发展激化,酿成大的事端。回顾十余年的调解工作,杨登平深深体会到,调解工作虽平凡细小,但作用却不可小觑。他始终竭尽全力履行好一个人民调解员的神圣职责。
村民王某和刘某因土地纠纷问题产生矛盾,都说对方占了自家的承包地,先是双方争吵,继而大打出手,造成刘某妻子受伤,两家为此剑拔弩张。在这紧急关头,杨登平带领村上的另外一名调解员及时赶到。面对情绪激动的王某,杨登平千方百计地进行安抚,几个小时没顾得上喝一口水,一边找来当时划分土地到户的3位当事人,另一方面让村文书找来村上保存的土地承包花名册。在充分的证据佐证下,最终王某向刘某一家人道了歉,说自己对承包地地界不清,差点闹出了大问题,并主动赔偿刘某妻子的医疗费和误工费,两家握手言和,和好如初。
聚合力确保一方平安
人民调解工作复杂多样,调解不是判官司,要让乡亲们高兴顺气,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让能人、有威望的人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才能真正把人民调解工作做好。
2020年初,村上组建了老党员、老教师、老族亲、老模范、老匠人“五老调解队”,实践探索了“三诊工作法”,即田间地头“出诊”防隐患,村党群服务中心“坐诊”解纠 纷,疑难杂 症“ 会诊”破僵 局。2024年7月,村上修建产业路需征地,村民王老汉死活不同意征自己的承包地,一时工作难开展。75岁的老党员张庆文拄着拐杖上门做王老汉的工作。一句“我们要为后代开路”的心扉之言,让王老汉含泪点了头。2017年4月,村里修建水杂果园时,32户村民因土地流转价格僵持不下。杨登平带上村里的老教师、老党员、老族亲等5位“五老调解队”调解员,上门入户逐家逐户做工作,耐心细致算经济账,最终促成每亩年租金200元,并确定了流转土地户在园内务工的优先权,让村民个个高兴地流转了土地。如今217亩产业园年产值达25万多元。同时,乡亲们不仅实现了流转土地拿租金,果园里务工挣薪金,而且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突破到30万元。
近5年来,通过用心用情,全村化解调处各类矛盾56件,化解调处成功率100%。杨登平撰写调解笔记5本,他的“和为贵调解工作室”也成了群众经常光顾的地方。许多村民到村里办事,经常会到调解室里坐一坐,喝一口他递上的热茶。调解室也成了免费的法律服务室,群众平时家里遇上事,想签个合同,或立个字据,杨登平总是爽快地帮忙。这个调解室,更是群众办事的引导室,每当群众办事盖章不知道去哪儿办、不知道该找谁时,杨登平总是热心相助。正是带着这种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杨登平的调解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
去年底,双龙村老张、老李两位村民找到杨登平,他们两家都说自己的宅基地被对方多占了。农村宅基地纠纷是最常见的矛盾,但杨登平却从来不会在调解上掉以轻心。实地调查、走访是杨登平一贯的习惯。
来到老张、老李居住的院子里,杨登平向村民了解了情况。原来,这两家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屋连着屋、房挨着房,房子是两家老一辈建起的,至于界畔在什么地方都不太清楚,所以才为界畔争吵不休,继而相互抡起锄头准备厮打。
杨登平通过走访院里知情的两位长者,又翻阅了村上存档的15年前的村界图纸,查阅了镇土管所1986年的房屋确权档案,心里终于有了底。他把老张、老李两家人叫到一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都是乡里乡亲的,又住在一个院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事闹大了对谁都不好……”一次不行就两次,老张、老李两位村民被杨登平的诚心打动,说出了心里话。原来他们是担心自己的宅基地面积少了,以后如果想再建房没地方。杨登平了解情况后,提醒老张、老李两位村民:“如果这纠纷弄不清,以后想在自己的宅基地上搞建设肯定要等纠纷彻底解决,才会给审批,是谁的就是谁的。”听罢,老张、老李两位村民都松了口,答应丈量划分宅基地界畔。杨登平趁热打铁,拿起卷尺,喊上两位村民的家人到场,按照15年前的村界图纸、镇土管所的房屋确权档案和两位健在长辈的回忆佐证,给他们划出了宅基地界畔,事情得以圆满解决,避免了双方矛盾升级。
用行动书写调解担当
一件纠纷,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调解,小纠纷也可能发展激化,酿成大的事端。回顾十余年的调解工作,杨登平深深体会到,调解工作虽平凡细小,但作用却不可小觑。他始终竭尽全力履行好一个人民调解员的神圣职责。
村民王某和刘某因土地纠纷问题产生矛盾,都说对方占了自家的承包地,先是双方争吵,继而大打出手,造成刘某妻子受伤,两家为此剑拔弩张。在这紧急关头,杨登平带领村上的另外一名调解员及时赶到。面对情绪激动的王某,杨登平千方百计地进行安抚,几个小时没顾得上喝一口水,一边找来当时划分土地到户的3位当事人,另一方面让村文书找来村上保存的土地承包花名册。在充分的证据佐证下,最终王某向刘某一家人道了歉,说自己对承包地地界不清,差点闹出了大问题,并主动赔偿刘某妻子的医疗费和误工费,两家握手言和,和好如初。
聚合力确保一方平安
人民调解工作复杂多样,调解不是判官司,要让乡亲们高兴顺气,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让能人、有威望的人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才能真正把人民调解工作做好。
2020年初,村上组建了老党员、老教师、老族亲、老模范、老匠人“五老调解队”,实践探索了“三诊工作法”,即田间地头“出诊”防隐患,村党群服务中心“坐诊”解纠 纷,疑难杂 症“ 会诊”破僵 局。2024年7月,村上修建产业路需征地,村民王老汉死活不同意征自己的承包地,一时工作难开展。75岁的老党员张庆文拄着拐杖上门做王老汉的工作。一句“我们要为后代开路”的心扉之言,让王老汉含泪点了头。2017年4月,村里修建水杂果园时,32户村民因土地流转价格僵持不下。杨登平带上村里的老教师、老党员、老族亲等5位“五老调解队”调解员,上门入户逐家逐户做工作,耐心细致算经济账,最终促成每亩年租金200元,并确定了流转土地户在园内务工的优先权,让村民个个高兴地流转了土地。如今217亩产业园年产值达25万多元。同时,乡亲们不仅实现了流转土地拿租金,果园里务工挣薪金,而且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突破到30万元。
近5年来,通过用心用情,全村化解调处各类矛盾56件,化解调处成功率100%。杨登平撰写调解笔记5本,他的“和为贵调解工作室”也成了群众经常光顾的地方。许多村民到村里办事,经常会到调解室里坐一坐,喝一口他递上的热茶。调解室也成了免费的法律服务室,群众平时家里遇上事,想签个合同,或立个字据,杨登平总是爽快地帮忙。这个调解室,更是群众办事的引导室,每当群众办事盖章不知道去哪儿办、不知道该找谁时,杨登平总是热心相助。正是带着这种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杨登平的调解工作干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