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祥家:商南花灯“守艺人”
文章字数:1542

商南地处陕豫鄂三省接合部,周邻八县。境内山川秀美,民风淳厚,素有“秦风楚韵”之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之成为南北文化交融地带和民俗风情的汇集区域。别具一格的商南花灯既能体现江南水乡的细腻委婉,又兼具北方山区的粗犷豪放,作为一项传承较为完整的春节民间喜庆活动,在该地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据相关资料记载,商南花灯的主要形式是玩龙灯和耍狮子,花样繁多、技艺精湛,配合花灯的杂耍套数还有旱船、竹马、跑云、板凳龙等,这些节目都是化装演出,舞蹈与演唱相结合,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除商南花灯的表演形式外,其制作技艺也是日益精巧新颖,其过程从选材、扎制,到裱糊、绘画、装饰,每一步都凝聚了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2月25日,笔者来到商南县城关街道五里铺村,走访了82岁的扎灯手艺人汪祥家。在他家楼上,有一间专门用来扎花灯的房间,房间靠窗处放着一张长长的桌子,上面是剪刀、胶带、刻刀等各种工具,桌子旁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架子。
“这是扎好的‘八卦灯’灯架,可别小看这一顶小小的‘空架子’,它可起着支撑灯具、固定光源的关键作用。”聊起商南花灯的制作,这位手握竹篾的耄耋老人精神抖擞,侃侃而谈,“制作灯架要选韧性足的竹材,用刮刀把竹材削成粗细均匀的竹篾,再依据花灯的造型,将竹篾弯成特定形状,用细铁丝或棉线绑扎固定。”
花灯架子做好后,下一步就是给花灯“化妆”。汪祥家拉开长桌的抽屉,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沓沓儿雕花图样。“‘花样’就是花灯表面贴的图样,制作‘花样’要有细心和耐心才行,得先在纸上画样,再用刻刀根据画出的图样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汪祥家说,等到把雕好的“花样”贴在灯架外表提前缝好的布面上,再挂上小灯笼、贴上流苏等饰品时,一只花灯就基本制作完成了。
汪祥家说,他从十几岁时,就跟随本家的叔叔伯伯学习花灯的制作技艺,这一扎就是60多年。起初,他是照着长辈们做的灯样儿扎,一个像样的花灯架子,有时要做四五遍。凭借着浓厚的兴趣和坚韧的毅力,加之不断地摸索创新,到如今,只要是脑海里想出来的事物,他都能扎得出来。
“很多工艺,只有他才会弄,有些复杂的花灯,他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怎么才能做得既牢固又好看。”汪祥家的老伴儿说,汪祥家制作的花灯外形精美、活灵活现,深受大家喜爱。平时闲来没事,汪祥家就会扎一些常用的花灯架子,以备逢年过节耍花灯的时候用,去年冬季至今,已经扎好的“八卦灯”“七星灯”“梅花灯”“寿桃”等灯架有30多幅。
“商南花灯的每一道工序、每一种色彩都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希望年轻人也多关注、多热爱,一起把它传承下去。”对于商南花灯的保护与传承,汪祥家满怀热忱,言语中饱含着对这门传统技艺的深厚情感。
据了解,2011年,商南花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省级非遗项目,这不仅肯定了商南花灯的文化价值,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多年来,商南县坚持“传承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理念,创新表演形式、改进制作工艺,融合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一体推进非遗保护和文明传承;支持非遗传承人培养,提供创作场地和设备,邀请老一辈传承人传授技艺等方式,帮助传承人更好地开展技艺传承活动;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花灯制作课程、举办非遗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花灯展览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同时,通过举办非遗进景区展演、建设非遗展览馆、设计花灯文创产品等举措,为商南花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如今,商南花灯不仅在传统节日中绽放光芒,还通过文旅融合、创新设计等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以它独特的魅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商南县文化馆馆长方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