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文章字数:2409
本报记者 马泽平 见习记者 马 姜
“冬夜,在御史村/风,还在窗外鸣唱/白天走村入户,遇见那么多亲人/话匣子跳出淳朴和善良……”
这是洛南县景村镇御史村驻村第一书记苏智华在闲暇之余写下的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和当地群众的深情厚谊。
御史村位于洛南县城以东20公里处,2023年驻村轮换时,本要返回单位的苏智华,在当地村民一再挽留下,选择了继续坚守。培育特色产业,探索乡村治理,为民分忧解难……在御史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苏智华与群众并肩奋斗,用真情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真心实干闯出特色产业振兴路
初到御史村,苏智华并没有急于提出宏大的计划,而是走遍村里的每一片田地,走访每一户人家。他发现,御史村的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天然的农业资源为发展特色种植和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发展产业,必须从脚下的土地开始”。苏智华坚信这一点。他与村“两委”确定了依托富农烟叶合作社、宏泰金银花合作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种植核桃、金银花和烤烟等特色作物。
然而,一开始,村民对这个“空降书记”并不买账。“外来的干部又在这儿折腾呢。”“人家来咱这山沟镀镀金,拍拍屁股就走了,咱的钱亏了找谁?”
“群众有疑虑很正常,这个时候才是检验干部干事能力的时候”。苏智华对村民背后议论自己并不意外。那段时间,苏智华开始了他的“敲门行动”,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听取村民的疑虑,一一耐心解答。每到一户,他都拍着胸脯保证:“叔,婶,我是咱商洛人,我跑不了!”为了让村民真正放心,他还组织开办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和龙头企业技术员现场指导,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植、如何管理。渐渐地,村民发现,这个“空降书记”并不是来镀金的,而是真心实意想为他们做点事。
随着时间推移,苏智华的真诚渐渐打动了村民,“空降书记”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大家纷纷选择加入特色产业作物种植的产业链。六组村民张怀娃在苏智华的帮助下,养蜂从4箱发展到60多箱,赶上蜂蜜滞销,苏智华第一时间联系帮扶单位工会,帮助他解决了蜂蜜销售难题。张怀娃逢人就说:“苏书记和帮扶干部不仅帮我解决蜜蜂过冬养殖难题,还让我这蜂蜜变成了一沓沓钱票子。”
真心换信任,实干促振兴。在苏智华的带领下,御史村发展烤烟、金银花、核桃、油菜等种植1700多亩,带动就业300多人次,实现户均增收3200元。
挖掘资源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2024年11月,九组村民杨书怀因长年积怨与邻居发生激烈争吵,报警后一度面临拘留处罚,苏智华和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满得知冲突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劝阻。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控制住局面,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通过走访当事人和左邻右舍,苏智华了解到,杨书怀因妻子去世不久,心情郁闷,加之与邻居多年积怨,最终爆发了这场争吵。随后,苏智华多次上门调解,耐心劝导。然而,杨书怀依旧心有不甘。苏智华没有放弃,他把杨书怀和其邻居都带到村上家风家训馆里,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看,御史村自古以来就有睦邻友善、守望相助的好传统,你们不和,那两家孩子们以后见面难道都绕着道走吗?”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当事人。他们最终在苏智华的耐心调解下,达成和解。
驻村工作期间,苏智华了解到御史村因明朝有清正廉洁的御史张鹏而出名,革命年代有陕南抗捐军第一军司令刘世通揭竿而起、浴血奋战,村里自古以来都以张鹏一家为榜样,讲究忠孝爱国、邻里和睦、耕读传家。他知道,这些都是御史村乡村振兴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涵养文明乡风的基石。
在驻村单位的帮扶下,苏智华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和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整修抗日炮楼,修建家风家训馆,流转闲置民房打造农耕文化馆,并将三者有机整合形成御史村村史馆。如今,御史村村史馆成为洛南县首个集家风文化、廉政文化、农耕文化、村史文化于一体的教育培训展示基地,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文化地标。
记者采访时,正逢张鹏的后人张安民老人带曾孙参观家风家训馆,他感慨道:“有这家风家训馆,孩子们了解老祖先的事迹就更方便直观了,附近学校的老师还经常带学生来村史馆参观学习。”
御史村的文明乡风,正随着苏智华的努力,悄然浸润着每一个村民的心田。
为民解难真情温暖御史人
2022年,十组村民崔勤学一家因孙子在西安上大学期间患上骨髓癌导致截肢,前后住院治疗花费30多万元,家里只靠女儿女婿两人在外务工偿还债务,家庭收入急剧下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研判后及时将崔勤学一家纳入重点监测户,享受B类低保,苏智华主动承担起崔勤学一家的帮扶工作。
但命运无情,崔勤学的孙子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不幸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后,苏书记一个人在房间待了一天没有出来。”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满语气哽咽地说。“我总觉得是我做得还不够多,一段时间我都不敢迈入崔叔家的门。”苏智华说。
去年为增加收入,苏智华给崔勤学带来了桔梗种子,“苏书记指导我种了8亩桔梗,等收获时能挣1万多元呢,比我以前单种玉米收入高得多。”3月6日,记者采访当天,71岁的崔勤学拉着苏智华的手眼含泪光地说,苏书记没事就上门跟他唠家常,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又时常想念在外务工的女儿,苏书记一有时间就去家里帮他给女儿打视频电话。当手机屏幕上出现女儿的画面时,崔勤学就开心地说笑道:“女儿,爸身体好着呢,苏书记经常来看望我,你在外安心干活,不要担心。”
村里群众面临过河难题,苏智华就争取到7万元慈善资金,为御史村修建了一座便民桥;去年腊月二十八,脱贫户住院回到家,他带着驻村干部为老人申请临时救助;农村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希望活着时有张百年之后的遗照,他多方联系爱心人士免费拍摄,并一一送到群众家里……
“驻村后,御史村村民很厚道,他们把我当亲人,喜欢和我唠嗑,留我吃饭,驻村轮换时,我也想回去,但是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满和村民那难舍的眼神,我又选择了留守。”苏智华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很荣幸人生有这段驻村工作经历,他将继续肩负使命,奋斗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
“冬夜,在御史村/风,还在窗外鸣唱/白天走村入户,遇见那么多亲人/话匣子跳出淳朴和善良……”
这是洛南县景村镇御史村驻村第一书记苏智华在闲暇之余写下的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和当地群众的深情厚谊。
御史村位于洛南县城以东20公里处,2023年驻村轮换时,本要返回单位的苏智华,在当地村民一再挽留下,选择了继续坚守。培育特色产业,探索乡村治理,为民分忧解难……在御史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苏智华与群众并肩奋斗,用真情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真心实干闯出特色产业振兴路
初到御史村,苏智华并没有急于提出宏大的计划,而是走遍村里的每一片田地,走访每一户人家。他发现,御史村的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天然的农业资源为发展特色种植和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发展产业,必须从脚下的土地开始”。苏智华坚信这一点。他与村“两委”确定了依托富农烟叶合作社、宏泰金银花合作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种植核桃、金银花和烤烟等特色作物。
然而,一开始,村民对这个“空降书记”并不买账。“外来的干部又在这儿折腾呢。”“人家来咱这山沟镀镀金,拍拍屁股就走了,咱的钱亏了找谁?”
“群众有疑虑很正常,这个时候才是检验干部干事能力的时候”。苏智华对村民背后议论自己并不意外。那段时间,苏智华开始了他的“敲门行动”,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听取村民的疑虑,一一耐心解答。每到一户,他都拍着胸脯保证:“叔,婶,我是咱商洛人,我跑不了!”为了让村民真正放心,他还组织开办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和龙头企业技术员现场指导,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植、如何管理。渐渐地,村民发现,这个“空降书记”并不是来镀金的,而是真心实意想为他们做点事。
随着时间推移,苏智华的真诚渐渐打动了村民,“空降书记”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大家纷纷选择加入特色产业作物种植的产业链。六组村民张怀娃在苏智华的帮助下,养蜂从4箱发展到60多箱,赶上蜂蜜滞销,苏智华第一时间联系帮扶单位工会,帮助他解决了蜂蜜销售难题。张怀娃逢人就说:“苏书记和帮扶干部不仅帮我解决蜜蜂过冬养殖难题,还让我这蜂蜜变成了一沓沓钱票子。”
真心换信任,实干促振兴。在苏智华的带领下,御史村发展烤烟、金银花、核桃、油菜等种植1700多亩,带动就业300多人次,实现户均增收3200元。
挖掘资源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2024年11月,九组村民杨书怀因长年积怨与邻居发生激烈争吵,报警后一度面临拘留处罚,苏智华和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满得知冲突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劝阻。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控制住局面,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通过走访当事人和左邻右舍,苏智华了解到,杨书怀因妻子去世不久,心情郁闷,加之与邻居多年积怨,最终爆发了这场争吵。随后,苏智华多次上门调解,耐心劝导。然而,杨书怀依旧心有不甘。苏智华没有放弃,他把杨书怀和其邻居都带到村上家风家训馆里,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看,御史村自古以来就有睦邻友善、守望相助的好传统,你们不和,那两家孩子们以后见面难道都绕着道走吗?”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当事人。他们最终在苏智华的耐心调解下,达成和解。
驻村工作期间,苏智华了解到御史村因明朝有清正廉洁的御史张鹏而出名,革命年代有陕南抗捐军第一军司令刘世通揭竿而起、浴血奋战,村里自古以来都以张鹏一家为榜样,讲究忠孝爱国、邻里和睦、耕读传家。他知道,这些都是御史村乡村振兴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涵养文明乡风的基石。
在驻村单位的帮扶下,苏智华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和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整修抗日炮楼,修建家风家训馆,流转闲置民房打造农耕文化馆,并将三者有机整合形成御史村村史馆。如今,御史村村史馆成为洛南县首个集家风文化、廉政文化、农耕文化、村史文化于一体的教育培训展示基地,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文化地标。
记者采访时,正逢张鹏的后人张安民老人带曾孙参观家风家训馆,他感慨道:“有这家风家训馆,孩子们了解老祖先的事迹就更方便直观了,附近学校的老师还经常带学生来村史馆参观学习。”
御史村的文明乡风,正随着苏智华的努力,悄然浸润着每一个村民的心田。
为民解难真情温暖御史人
2022年,十组村民崔勤学一家因孙子在西安上大学期间患上骨髓癌导致截肢,前后住院治疗花费30多万元,家里只靠女儿女婿两人在外务工偿还债务,家庭收入急剧下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研判后及时将崔勤学一家纳入重点监测户,享受B类低保,苏智华主动承担起崔勤学一家的帮扶工作。
但命运无情,崔勤学的孙子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不幸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后,苏书记一个人在房间待了一天没有出来。”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满语气哽咽地说。“我总觉得是我做得还不够多,一段时间我都不敢迈入崔叔家的门。”苏智华说。
去年为增加收入,苏智华给崔勤学带来了桔梗种子,“苏书记指导我种了8亩桔梗,等收获时能挣1万多元呢,比我以前单种玉米收入高得多。”3月6日,记者采访当天,71岁的崔勤学拉着苏智华的手眼含泪光地说,苏书记没事就上门跟他唠家常,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又时常想念在外务工的女儿,苏书记一有时间就去家里帮他给女儿打视频电话。当手机屏幕上出现女儿的画面时,崔勤学就开心地说笑道:“女儿,爸身体好着呢,苏书记经常来看望我,你在外安心干活,不要担心。”
村里群众面临过河难题,苏智华就争取到7万元慈善资金,为御史村修建了一座便民桥;去年腊月二十八,脱贫户住院回到家,他带着驻村干部为老人申请临时救助;农村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希望活着时有张百年之后的遗照,他多方联系爱心人士免费拍摄,并一一送到群众家里……
“驻村后,御史村村民很厚道,他们把我当亲人,喜欢和我唠嗑,留我吃饭,驻村轮换时,我也想回去,但是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满和村民那难舍的眼神,我又选择了留守。”苏智华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很荣幸人生有这段驻村工作经历,他将继续肩负使命,奋斗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