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献给商洛草医药文化的赞歌
文章字数:2030
李继高
在这个数字化狂飙突进的时代,商洛作家李育善的《商山草医录》犹如一剂醒脑汤,让读者在现代文明中触摸到传统医学的温暖脉动。它通过对商山大地70余位草医及采药人职业生涯及生存状况的真实书写,使读者收获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洞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以有力的事实佐证了秦岭腹地的商洛地杰人灵、物华天宝。这部纪实散文集以秦岭腹地为经,以草医人生为纬,展现出传统医学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生命力。
文化地理学的双重观照。作品以商洛为地理坐标,在70位草医的生命轨迹中勾勒出中国传统医学的生存图景。这种书写策略暗合文化地理学的双重维度:既呈现秦岭山脉作为“中华药库”的生态特质,又揭示草医群体作为文化传承者的精神特质。作者巧妙地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让商洛的每座山峰都成中医药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每条溪流都化作医者仁心的精神脉络。
书中对王家成等医家的刻画,突破了传统人物传记的平面化窠臼。通过“三次受周总理接见”的经历与“佛心神术”的日常诊疗形成叙事张力,建构起立体化的医者形象。这种书写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真实性,又赋予人物以文学感染力,使读者在现实与传奇的交织中感受医道精神的永恒魅力。
医学人文的当代阐释。读了书中王家成先生的事迹,我曾陷入深思:王家成连小学都没上过,能取得如此成就,确是“天赋+仁心+专注+毅力”的结果。书中几位商洛著名中医谈及成功经验时,认为中医成才有三大方面:一是读经典,二是多临床,三是拜老师。看似平实的归纳,实则暗含深刻的文化密码。这三个维度恰与现代知识生产的三个体系形成对话:经典对应传统知识传承,临床指向实践认知论,师承则体现默会知识体系。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为当代医学教育提供了参照系。在王家成的学医从医之路中展现了将医术与医德并重的传统医学文化,恰恰切中了现代医疗过度技术化的症结。在对他如亲友般接待诸多患者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者的专业态度,更是对生命敬畏的文化自觉。
文学性与纪实性的巧妙处理。纪实文学容易材料堆叠,让人感到枯燥读不下去;如果注重文学表达,易文过饰非,使人觉得虚浮虚伪不可信。如何在纪实性和文学性之间找到平衡,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确实需要匠心独运。《商山草医录》在此方面的处理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用第一人称写王家成先生的文字部分,还是运用第三人称写其他草医、草药的篇章,均运笔自如,娴熟自信,显示了作者自觉的文体意识。其文学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真实自然的情感书写打动人心。尤其是叙写王家成先生的文字,读后让人泪流满面,深深敬仰王先生的医德医术。还有“那些远去的草医人”一章中对已逝草医人的追忆,也十分感人。如叙写清嘉庆年间进士、柞水石瓮乡东干沟罗时义,因世道黑暗做不成良相,回乡誓为良医,一心拯救黎民百姓的事迹。诸如这样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字,在书中俯拾皆是,倾注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情感。
二是语言质朴自然,写人证事用白描手法。《穿越时空的王家成》一文,作者写夏日夜晚,在王家成老家院子采访王老时,对夜晚景色有这么一段描写:“夏日的晚上,天上星星密密麻麻,亮成一片天街,很深很长。我来到下梁镇的关山沟,山的影子看着都不太高,像卧着的各种怪兽的影子……”
简约浅淡,寥寥数语精确地写出了山区夜晚的独特景色。这是没有光污染的山区夜色,如今的城乡已很难看到了。没有细心观察、切身体会是写不出如此文字的。再如作者在写草医袁刚军时,对其肖像描写所用的文字:“袁大夫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镜,眼睛很有神,两个颧骨凸起,眉毛浓密。他说出的话,就像小孩在格格纸上写下来的书法字一样,规规矩矩,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句重复。”三言两句,形象逼真地把一个严谨认真的中医大夫的主要特征写了出来。白描手法最能显示作者观察生活、驾驭语言的能力。育善的散文语言是地道的本色语言,具有地方口语特色,像山中的泥土草木一样朴素自然。
叙事的文学性,是《商山草医录》拥有众多读者、形成较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书中情感真挚浓烈、人物塑造立体丰满,语言朴素本色,草医们事迹感人至深,实现了文学性与纪实性的巧妙融合。
文化传承的现代启示。在中医药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商山草医录》的出版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它提醒我们,传统医学的现代转化不应止于药方提取或技术改良,更要注重其人文价值的当代阐释。书中对盘龙药业渊源的未竟之笔,恰恰暗示着传统医学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
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用文学之笔完成了对中医文化的现象学还原。当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商山洛水,最终发现的不仅是悬壶济世的草医群像,更是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这种智慧,在医患关系日益物化的当下,恰似一剂调和阴阳的文化良方。
《商山草医录》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三重超越:超越地域书写的地理局限,成就文化商洛的精神底色;超越医学专业的学科壁垒,构建生命关怀的人文维度;超越纪实文学的文体边界,探索文化叙事的新路径。这部秦岭草医的集体传记,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滋养。
在这个数字化狂飙突进的时代,商洛作家李育善的《商山草医录》犹如一剂醒脑汤,让读者在现代文明中触摸到传统医学的温暖脉动。它通过对商山大地70余位草医及采药人职业生涯及生存状况的真实书写,使读者收获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洞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以有力的事实佐证了秦岭腹地的商洛地杰人灵、物华天宝。这部纪实散文集以秦岭腹地为经,以草医人生为纬,展现出传统医学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生命力。
文化地理学的双重观照。作品以商洛为地理坐标,在70位草医的生命轨迹中勾勒出中国传统医学的生存图景。这种书写策略暗合文化地理学的双重维度:既呈现秦岭山脉作为“中华药库”的生态特质,又揭示草医群体作为文化传承者的精神特质。作者巧妙地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让商洛的每座山峰都成中医药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每条溪流都化作医者仁心的精神脉络。
书中对王家成等医家的刻画,突破了传统人物传记的平面化窠臼。通过“三次受周总理接见”的经历与“佛心神术”的日常诊疗形成叙事张力,建构起立体化的医者形象。这种书写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真实性,又赋予人物以文学感染力,使读者在现实与传奇的交织中感受医道精神的永恒魅力。
医学人文的当代阐释。读了书中王家成先生的事迹,我曾陷入深思:王家成连小学都没上过,能取得如此成就,确是“天赋+仁心+专注+毅力”的结果。书中几位商洛著名中医谈及成功经验时,认为中医成才有三大方面:一是读经典,二是多临床,三是拜老师。看似平实的归纳,实则暗含深刻的文化密码。这三个维度恰与现代知识生产的三个体系形成对话:经典对应传统知识传承,临床指向实践认知论,师承则体现默会知识体系。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为当代医学教育提供了参照系。在王家成的学医从医之路中展现了将医术与医德并重的传统医学文化,恰恰切中了现代医疗过度技术化的症结。在对他如亲友般接待诸多患者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者的专业态度,更是对生命敬畏的文化自觉。
文学性与纪实性的巧妙处理。纪实文学容易材料堆叠,让人感到枯燥读不下去;如果注重文学表达,易文过饰非,使人觉得虚浮虚伪不可信。如何在纪实性和文学性之间找到平衡,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确实需要匠心独运。《商山草医录》在此方面的处理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用第一人称写王家成先生的文字部分,还是运用第三人称写其他草医、草药的篇章,均运笔自如,娴熟自信,显示了作者自觉的文体意识。其文学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真实自然的情感书写打动人心。尤其是叙写王家成先生的文字,读后让人泪流满面,深深敬仰王先生的医德医术。还有“那些远去的草医人”一章中对已逝草医人的追忆,也十分感人。如叙写清嘉庆年间进士、柞水石瓮乡东干沟罗时义,因世道黑暗做不成良相,回乡誓为良医,一心拯救黎民百姓的事迹。诸如这样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字,在书中俯拾皆是,倾注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情感。
二是语言质朴自然,写人证事用白描手法。《穿越时空的王家成》一文,作者写夏日夜晚,在王家成老家院子采访王老时,对夜晚景色有这么一段描写:“夏日的晚上,天上星星密密麻麻,亮成一片天街,很深很长。我来到下梁镇的关山沟,山的影子看着都不太高,像卧着的各种怪兽的影子……”
简约浅淡,寥寥数语精确地写出了山区夜晚的独特景色。这是没有光污染的山区夜色,如今的城乡已很难看到了。没有细心观察、切身体会是写不出如此文字的。再如作者在写草医袁刚军时,对其肖像描写所用的文字:“袁大夫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镜,眼睛很有神,两个颧骨凸起,眉毛浓密。他说出的话,就像小孩在格格纸上写下来的书法字一样,规规矩矩,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句重复。”三言两句,形象逼真地把一个严谨认真的中医大夫的主要特征写了出来。白描手法最能显示作者观察生活、驾驭语言的能力。育善的散文语言是地道的本色语言,具有地方口语特色,像山中的泥土草木一样朴素自然。
叙事的文学性,是《商山草医录》拥有众多读者、形成较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书中情感真挚浓烈、人物塑造立体丰满,语言朴素本色,草医们事迹感人至深,实现了文学性与纪实性的巧妙融合。
文化传承的现代启示。在中医药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商山草医录》的出版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它提醒我们,传统医学的现代转化不应止于药方提取或技术改良,更要注重其人文价值的当代阐释。书中对盘龙药业渊源的未竟之笔,恰恰暗示着传统医学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
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用文学之笔完成了对中医文化的现象学还原。当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商山洛水,最终发现的不仅是悬壶济世的草医群像,更是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这种智慧,在医患关系日益物化的当下,恰似一剂调和阴阳的文化良方。
《商山草医录》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三重超越:超越地域书写的地理局限,成就文化商洛的精神底色;超越医学专业的学科壁垒,构建生命关怀的人文维度;超越纪实文学的文体边界,探索文化叙事的新路径。这部秦岭草医的集体传记,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