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陕西岭南佳泰建筑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学利用尾矿及工业固废,将“废品”变成资源,把建筑当产品、把施工当制造,实现低碳转型向“绿”向“新”——
“ 黑废料”变身新产品
本报记者 巩琳璐 王 倩
文章字数:2541
    3月14日,来自西安、咸阳、汉中等地的货车正在装运岭南佳泰的板材。

  “这一车36包,全是建安置房用的!这建筑材料轻便又结实,客户都说‘商洛岭南造’的板材能免检。”来自陕西泾阳的货车司机贺建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后,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往车上码灰白色板材。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3月14日,商州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的陕西岭南佳泰建筑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十分繁忙,停靠的10多辆货车都在等着装载灰白色板材。
  这些板材,每一块都贴有一张小小的二维码。这些二维码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数据芯片,包含着板材的生产信息等数据。在建筑工地,工人通过扫二维码,就能将每一块板材精准地用在预先规划好的位置。“通过扫码,就能清晰地知道它属于哪一栋楼的哪一楼层、哪一房间的哪一面墙,就像‘精准拼图’一样简单。”陕西岭南佳泰建筑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勇说。
  生产车间里,湿润的混凝土料浆味混着机器轰鸣声扑面而来,10米高的自动化生产线旁,机械臂“抓”起钢筋网笼,像绣娘穿针引线般稳稳放进模具箱。激光在混凝土坯体上刻出定位线,精准定位后进行切割。蒸压釜的轰鸣震得脚下地板微微发颤,蒸压釜的“肚子”里,商洛本地的硅质尾矿、脱硫石膏正经历着神奇蜕变——它们与粉煤灰搅拌成浓稠浆体,经高温高压蒸养、切割成型,最终变成轻若泡沫却抗压、抗折的ALC板材。
  “我们车间像个‘消化系统’,每年能‘吃掉’20万吨尾矿、5万吨工业废渣。”马勇指着原料罐说,“生产过程连边角料都能回炉再造,真正达到零废弃。”
  在PC叠合板生产区域,工人全神贯注地进行钢筋绑扎作业。一根根钢筋在他们手中如同灵动的线条,被快速且精准地编织成预定的形状,构成PC叠合板的钢筋骨架。绑扎好的钢筋骨架被吊运至生产模台工位后,混凝土通过大型布料浇筑设备均匀精准地覆盖其上。浇筑过程中,振捣设备同步开启,高频震动使混凝土密实地填充到每一处缝隙。
  刚浇筑完成的PC叠合板需在恒温恒湿的堆养仓静置养护硬化。“PC叠合板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构件,我们的产品强度高、精度准,能缩短30%的施工周期,减少60%的建筑垃圾。用智能制造为建筑业赋能,把建筑工业化,实现‘两化’融合,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马勇表示,目前,企业固废原料使用率75%,每块板材都打着循环经济的“烙印”。
  “我们每年可消耗硅质尾矿20万吨、粉煤灰3万吨、工业石膏2万吨,尾矿综合利用率60%,固废占比75%,原料本地化利用率超90%。”马勇算了一笔生态账,通过“吃干榨净”尾矿和工业废渣,公司不仅降低生产成本10%,还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年节约尾矿库维护费用超千万元。
  在ALC板材生产车间,正演绎着“点石成金”的奇迹。巨大的原料储存罐内,商洛本地硅质尾矿、粉煤灰和工业石膏按比例混合,经自动化系统调配后,通过管道输送至搅拌设备。在搅拌器轰鸣声中,混合物料逐渐形成浓稠浆体,随即被注入模具箱。插钎设备将双层双向钢筋网片精准插入浆体,赋予板材“钢铁脊梁”。
  装满物料的模具经蒸养车运至静养室,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发泡膨胀,形成多孔状轻质坯体。随后,坯体被送入切割机组,像裁缝裁剪布料般被分割成标准尺寸。“切割废料会循环进入下一轮生产,真正实现零浪费。”马勇介绍,最终,经过高压蒸汽养护的ALC板材兼具轻质高强、防火保温等特性,成为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的内外墙优选。
  一项产业健康长久地发展,最明显的受益人还有当地群众。46岁的张亚利是养护窑操作工,她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厂子开在村口,步行十几分钟就能上班,月薪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而52岁的孙新强3年前还在为生计四处奔波,如今已是月入5000元的技工,专门负责钢筋网片焊接,每天按时按点上下班,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
  马勇介绍,像这样的本地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70%,项目直接带动周边13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形成“以产兴村”良性循环。
  据了解,陕西岭南佳泰建筑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由三一筑工与商州亨威混凝土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6亿元,是商州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项目依托三一集团智能制造优势,引入ALC(加气混凝土)和PC(预制混凝土构件)两条国内领先的全自动生产线,工序全程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其中,PC混凝土构件生产线采用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的“装配式整体叠合结构成套技术”,把装备制造业与传统建筑业进行跨界融合,把建筑当产品、把施工当制造,使粗放型施工变为集约化生产,着力打造陕南首个智能化绿色建材产业园。
  “该公司按照‘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循环发展’的理念,让硅质尾矿、粉煤灰、脱硫石膏、氟石膏这些曾令人头疼的工业废料,化身为具有轻质高强、隔音隔热、保温防火等多重优势的新型建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这是我市最大的新型绿色建材生产和尾矿利用项目,目前‘三废’达到零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商洛市黄金煤炭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驻企帮扶包抓干部陈杰介绍,岭南佳泰公司的实践为商洛市绿色循环经济注入强劲动能,这一实用型生产技术,每年可减少尾矿堆积约50万立方米,相当于腾退土地近百亩;生产的绿色建材可降低建筑能耗30%,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使我市成为陕南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绿色建材生产基地。
  商洛是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富集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理念、工艺、技术等制约,尾矿堆积与日俱增,形成尾矿库134座,占全省的43%、全国的1.7%,积存尾矿在1亿吨以上,既是生态与安全的重大隐患,也是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聚宝盆”。近年来,商洛市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尾矿库综合利用新产业,充分挖掘尾矿资源,通过有价金属提取、合成新型建材等途径将其“变废为宝、吃干榨净”。
  “岭南佳泰公司通过科学利用尾矿及工业固废,吃进‘黑废料’,变身‘新资源’,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产业链延伸,转变了发展方式,促进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树立了典范。”陈杰说,“该公司的建成,不仅加快了我市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和新型建材产业链建设,而且实现了建材工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商洛发展‘尾矿利用新兴产业’、打造‘循环之城’的典范。岭南佳泰公司这一工业实践,既推动了商洛尾矿利用新兴产业和绿色工业经济发展,也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是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