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激发乡村活力
文章字数:2590
  本报通讯员 赵满平  辛 妍
  商镇位于丹凤县城以西7.5公里处,因境内有“天下第一隐山”——商山而得名,这里承载着商鞅封地的历史底蕴和商山四皓的文化印记。如今,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商镇正全力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绘就宜居家园
  3月19日清晨,碧波荡漾的老君河畔,鱼岭村村民王彩云正忙着清扫门前的柏油路。很难想象,这里之前还是杂物堆积、垃圾遍地的卫生死角。
  “起初觉得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后来看到干部们带头干,连河道里几十年的陈年垃圾都清走了,咱咋能不动手?”鱼岭村村民田军富边说边指向焕然一新的河岸。
  在长达18公里的老君河环境整治中,商镇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聚焦环境卫生整治,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河道垃圾,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累计清运道路、河道垃圾42吨,整治乱堆乱放143处,昔日“脏乱差”蜕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长廊。
  “当时为了把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好,我多方奔走,通过衔接资金切一点、县级财政筹一点、群众投工补一点、集体经济提一点的方式,整合四类专项资金650万元。同时,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里的能工巧匠也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硬是完成了河堤修复、田坎整理、经济林科管等工程,还种了2万株绿化苗木。”鱼岭村党支部书记陈建超说。
  为了让整治成果长效保持,鱼岭村还建立了党员包片责任制,由党员带头打扫巷道,定期组织志愿者巡查。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效仿,主动遵守村规民约,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今,商镇实现了从“要我整洁”到“我要整洁”的转变,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全民参与的“幸福工程”。
  “以前是干部催着干,现在是大伙抢着干。村里环境好了,住着心里舒服,大家都自觉维护,谁也不想回到之前的日子。”鱼岭村村民贺中兴笑着说。
  激活乡村引擎
  “以前农闲时没事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在保定村游乐场工作的村民徐臣平说。
  游乐场在旅游旺季时人手短缺,附近村民听说后立刻前来帮忙。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徐臣平迅速投入售票、引导游客等工作中。
  保定村游乐场由保定村党支部书记刘飞牵头成立的丹凤县飞腾旅游公司与村集体经济联股经营,建成保定村一期游乐园、二期水上拓展项目,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目前集体经济累计收益110万元,累计向群众分红32.4万元。
  近年来,商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在全镇学习推广保定村创新的“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村集体发展模式,先后成立商山产业联社党委、水杂果产业联合党委,辐射9个村15个子产业,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享、抱团发展的新格局。
  东峰村的蜂蜜和铁庙村的粮食酒曾面临销售困境,商山产业联社党委号召大家群策群力,提出借保定村游乐场人气带货的办法。2025年春节,两个村的村民在游乐场摆起展销摊,短短7天销售额突破5万元。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商镇还建立了“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定期邀请农技专家授课,着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黑沟河村村民叶宪军在参加葡萄种植培训后,科学疏果、精准施肥,使自家的葡萄园产量翻了番。“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致富!”叶宪军笑着说。
  构建乡村秩序
  在桃园社区,“三办一评”工作室成了村民的“解忧站”。
  有一次,两户居民因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差点动手,网格员和组长多次上门劝解,都未能起到作用。工作室调解员得知后,及时查阅土地档案、耐心释法说理,并叫上村里威望高、懂政策、善沟通的老人第一时间上门说清来龙去脉,厘清宅基地界,协同发力,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村民纷纷表示:“以前吵架没人管,现在有问题就找工作室,心里踏实!”
  王塬村产业路拓宽工程曾因征地问题陷入僵局,村里计划拓宽产业道路,但涉及部分村民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情况复杂。村民议事会成员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组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补偿方案。
  “既要保障村民利益,也要为长远发展让路。”经过好几轮协商,最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敲定了合理方案,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
  王塬村党支部书记屈伟说:“通过村民议事会,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既保障了村民的利益,又推动了村里的发展。”
  保定村村民许铁抗一家因孝老爱亲、热心助人被评为“模范家庭”。许铁抗的妻子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邻里之间有困难,他们一家也总是热心帮忙。“家和才能万事兴,咱就是普通人家做普通事。”许铁抗腼腆地说。
  村里通过表彰许铁抗家庭,宣传他们的事迹,设立“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树典型、扬正气,乡风民风焕然一新。
  商镇政法委员孙弘毅说:“法治保障公平正义、自治激发村民参与、德治弘扬文明新风,通过三治融合,有效维护了商镇社会的和谐稳定。”
  赋能乡村振兴
  “一凿一刻,都是对文化的敬意。”丹凤县文旅局退休干部、四皓墓讲解员杨忠录抚摸着商山四皓文化广场上的石雕说。
  在修建商山四皓文化广场时,村里的老工匠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场上的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文化景观墙上,商山四皓隐居、耕读、议政的场景栩栩如生,连衣袂褶皱都清晰可辨。
  依托商山四皓文化历史底蕴,商镇以商镇百年古街整体风貌提升为基础,以弘扬商山四皓千年遗风为出发点,建设四皓文化广场,寓文化于古镇保护发展和城镇建设之中。新修建的四皓广场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名群众休闲娱乐。
  如果说文化地标是静默的史诗,那么节庆活动就是跃动的音符。每逢节庆,总会有别样的风景在四皓文化广场上演。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商镇大力整合各类优质文化资源,不断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每个村(社区)都自发组建了至少一支文艺演出队,定期围绕贴近农民生活的主题开展创作和表演。
  鱼岭水库畔,薄雾缭绕青山,飞鸟掠过水面,山水与人文的协奏曲正在谱写新篇章。游客曹女士站在湖畔,用相机捕捉下这水墨画般的景致。她说:“这里的山水有灵气,文化更有味道。”
  鱼岭村依托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级水保示范基地项目支撑,聚合道教文化、隐士文化、创业文化、本土民俗文化等元素,初步建成“秦岭中国芯、知音欢乐屿、闻音漂流岛、鱼岭能量谷、云上遇见伯牙”五大功能板块。自水上鱼岭景区建成以来,共吸引游客1.5万人,营业收入超过49万元。
  “‘千万工程’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振兴,让商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幅更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商镇党委书记赵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