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青山深处践初心
本报通讯员 舒 娜
文章字数:1113
  初春的商南县青山镇马蹄店村,青山如黛,茶园叠翠。3月16日中午,在村食用菌产业园里,59岁的黄志有正和村民查看灵芝菌袋发酵情况,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脸庞滑落,浸透了胸前的党员徽章。“只要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红火起来,咱当村干部的苦点累点不算啥!”他说。担任村干部25年来,黄志有用实干与担当在秦岭深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之歌。
  党旗映红振兴路
  走进马蹄店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积分榜”上跳动着为民服务的温度,“三会一课”记录本里写满乡村振兴的思考。自201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黄志有把抓党建促发展刻进骨子里。他创新“党支部+企业+集体经济”模式,在产业链上建立3个党小组,让党员成为技术指导的排头兵、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为带好新班子,黄志有领着干部挨家挨户收集“微心愿”,把60多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独居老人张桂芳家漏雨的屋檐修好了、农家书屋的图书角摆上了新绘本、山间的产业路直通田间地头……村民感慨:“党支部领着干,咱们跟着走,准没错!”
  产业叩开幸福门
  站在马蹄店村“乡村振兴作战图”前,黄志有总爱指着那些标注红星的合作社如数家珍:茶园合作社让荒坡变“绿金”、茶产业带动30户年均增收8000元、生猪养殖场让群众看到了致富新希望……
  面对曾经空壳的村集体经济,黄志有带头啃下“硬骨头”,白天跑市场找销路,晚上组织村民开“院落会”算经济账。18本泛黄的工作日志,记录着他带领群众闯出的振兴路——引进企业保底收购、创建互助资金协会破解融资难、培育“土专家”传帮带。如今,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5万元。
  “黄支书手把手教我们装袋、灭菌,现在我家年收入翻了三番。”脱贫户余西国捧着刚采摘的香菇,眼里闪着感激之光。
  春风化雨润民心
  村民总说黄志有有个“万能”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各家的难事:李婶的慢性病药快断了、张叔家房顶漏雨需要检修……在九旬老人杨林珍心里,黄志有是比儿子还亲的贴心人;在返乡青年杜振波眼中,他是点子多、敢创新的领路人。这个把群众满意当作座右铭的村党支部书记,总在细节处见真情:自掏腰包为特困供养户买棉被、凌晨三点冒雨转移地质灾害点群众、连续7个春节值守在护林防火一线。他更懂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创新推行的“院落议事会”化解矛盾纠纷67起,举办“热热闹闹过大年”传承非遗技艺,评选“五美庭院”培育文明乡风。
  从青丝到华发,黄志有用脚步丈量着马蹄店村的山乡巨变。昔日的贫困村如今集体资产超百万元,水泥路如玉带缠腰,文化广场欢歌荡漾。面对“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他不骄不躁,正筹划着马蹄店村旅游发展新蓝图:让更多年轻人回来,用乡愁描绘家乡共富版图。
  夕阳西下,黄志有又骑着那辆旧摩托车穿梭在山路上,山风掠过一排排食用菌大棚,仿佛在应和这位党支部书记的赤子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