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爱 与 希 望 的 救 赎
——一个孤独症女孩的成长蜕变
文章字数:1584
  本报通讯员 杨建东
  在镇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有一束光,照亮了特殊教育前行的漫漫长路,点燃了无数孤独症儿童家庭心中的希望。这束光,源于一个余姓孤独症女孩的温暖故事。带着对这份爱的探寻,我们走进镇安县特殊教育学校,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揭开这个故事背后触动人心的点点滴滴。
  初入校园:孤独世界的徘徊者
  当我们向郑自平老师问起余姓女孩刚入学时的情景,郑老师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心疼。“她刚踏入校园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郑老师缓缓回忆道,“她不敢与人交谈,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恐惧,常常一个人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不管别人怎么和她搭话,都如同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应,仿佛外界的喧嚣与她毫无关联。”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不仅给女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更刺痛了老师们的心,也让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个孩子走出孤独的深渊。
  因材施教:点亮希望的曙光
  “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我们必须找到适合他们的引导方式。”郑自平老师介绍。为了帮助余姓女孩,学校专门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我们发现她对绘画有着朦胧的兴趣,于是决定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她用画笔抒发内心的情感。”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色彩的巧妙搭配,老师们凭借着十足的耐心,采用小步骤、多重复的教学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她掌握绘画技巧和知识。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女孩逐渐被绘画的魅力吸引,开始主动拿起画笔。从她专注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自信心也如春笋般破土而出。
  家校携手:爱与陪伴的力量
  家庭,在余姓女孩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始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孤独症孩子的特点以及科学的干预方法。”郑自平老师说。女孩的家长积极响应,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家中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与陪伴。“家长鼓励她参与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擦桌子等简单的事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不仅锻炼了她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培养了她的责任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呵护下,女孩的成长环境变得温暖而充满力量,为她的蜕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心灵疏导:打开心门的钥匙
  学校的心理老师在女孩的转变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郑自平老师介绍,心理老师定期与余姓女孩进行一对一的心灵沟通。“通过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引导她表达自己的情绪,释放内心的压力。”心理老师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用爱与耐心打开了女孩紧闭的心门。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女孩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迈出了融入社会的重要一步。
  康复训练:助力全方位成长
  康复训练是女孩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学校为她量身定制了丰富多样的康复课程,涵盖语言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多个方面。郑自平老师介绍说:“语言训练从最基础的发音开始,老师们不厌其烦地示范和纠正,帮助她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她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互动和沟通;感觉统合训练则有效改善了她的身体协调能力。”这些系统全面的康复课程,从多个维度提升了女孩的能力,让她逐渐适应外界的生活,为她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破茧成蝶:绽放自信的光芒
  如今的余姓女孩,宛如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她的一位同学,同学兴奋地说:“她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啦!能和我们畅快地聊天、开心地玩游戏,还会主动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郑自平老师也欣慰地表示:“看到她的转变,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她现在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而且整个人都变得自信开朗。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无数人爱的见证。”
  余姓女孩的故事,是爱与希望的生动写照,更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一次成功典范。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给予孤独症儿童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每一个折翼的天使都能拥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