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时光里的身影
文章字数:1368
母亲突然就老了,熟人走到跟前了还没认出来,听力也大不如前,孙儿的名字总是记不住。她说:“我是被你大出事吓得,脑子成糊糊了。”那年父亲发生意外时,母亲就在边上,她吓得双手颤抖,拨不出去电话。很难想象,当她看到和自己生活几十年的老伴,上一秒还笑着说话,下一秒就天人永隔,这是何等的恐惧!
母亲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家里排行老大。外爷在她十几岁时就去世了,母亲跟着我外婆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几个舅舅陆续走出大山,都小有成就,只有母亲仍然在农村种地。
母亲从娘家到婆家,要翻一道沟,爬一座山,再下一面坡,单程要一个半小时。母亲刚嫁过来时,父亲常年在镇安工作,母亲一人操持家务,十分辛苦。勤劳的母亲让家里的水缸从没缺过水,她穿过羊肠小道,从月洼沟一担一担挑了回来。农忙时,她一手拉着三岁的姐姐,怀里抱着一岁的我,背上还背着一背笼麦子,从坡下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去。我出生时,姐姐才两岁,看着炕上哇哇大哭的我,姐姐吓得大哭起来,外婆就把姐姐接过去帮忙照顾。
打我记事起,外婆总是在生活上接济我们。每年杏子成熟时,她就摘上满满一笼,爬到箭沟垭上喊我母亲,声如洪钟,响彻山谷。村里人谁先听见了,就告知我母亲,她就爬上山,接过外婆手里的杏子原路返回。外婆家的橘子罐头、挂面也是以这种方式送到我家的。从龙王庙到白沟,我一个人走过无数次。在那条小路上,我看到过春天的棠梨花开满山坡,夏天水沟里的溪流瀑布和山涧鸟鸣,秋天的野酸枣裹着山丹丹的香,冬天里草木皆枯,万物沉寂。那时我放学回家,知道母亲去了外婆家,就跑到房后面的小路上,静静看着那座山,等待母亲的身影出现。
大多时候,我们放学回家都是被母亲拉去干农活,直到晚上才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让母亲骄傲的就是我们家墙上贴满了姐姐和我的奖状,奖状在糊满报纸、被烟熏黑的土墙上异常醒目。而她最愁的是我们开学又该去谁家借钱给我们交学费,母亲很守信用,借的钱等年底卖了猪会立马还,所以乡亲们都乐意帮助她。
记忆中,我们最爱跟着母亲上街。从家里走到城里十五里路,三个多小时。有一年,母亲挑着一只公鸡,上黄沙岭走到一半时坐下来休息,结果绑鸡的绳子松了,鸡挣脱出来跑了,我们就在树林里抓鸡,它跑,我们追,眼看抓住了,它又扑棱棱飞出去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抓住重新绑好,这是母亲辛苦养一年才长大的,拿去城里卖了换钱花。回来时我们买了一个大西瓜,下黄沙岭时,西瓜摔在地上裂开了缝,里面汁水直流。母亲就把它掰开,我们娘仨席地而坐分着吃。那是我童年里走过最长的路,也是夏日里吃过最甜的西瓜。我们也曾在板桥赶集,坐在刘秀潭底下的路边分着吃五毛钱的雪糕。路是那么漫长,天是那么热,但因为有母亲陪伴,却成了回忆里最幸福的时光。
现在,母亲不喜欢住在城里儿女家,她一个人待在村里。喂着鸡,种着菜,做她最爱吃的红薯糊汤就酸菜,没事就和村里的老年人拉家常或去坡上拾柴,一旦干起活来就精神抖擞。周末回家时,她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看着一辆辆车从眼前走过,她想着总有一辆是我们的。傍晚走时,她站在车窗边,目送我们离开。车子缓缓启动,她的背影越来越小,逐渐隐没在落日后的群山里。
母亲的一生都是为儿女活着,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趁着有生之年,我要多花些时间回来陪陪她,听她讲过去的琐碎日常,还要握着她布满老茧的手,就像儿时她紧紧拉着我蹒跚学步一样。
母亲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家里排行老大。外爷在她十几岁时就去世了,母亲跟着我外婆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几个舅舅陆续走出大山,都小有成就,只有母亲仍然在农村种地。
母亲从娘家到婆家,要翻一道沟,爬一座山,再下一面坡,单程要一个半小时。母亲刚嫁过来时,父亲常年在镇安工作,母亲一人操持家务,十分辛苦。勤劳的母亲让家里的水缸从没缺过水,她穿过羊肠小道,从月洼沟一担一担挑了回来。农忙时,她一手拉着三岁的姐姐,怀里抱着一岁的我,背上还背着一背笼麦子,从坡下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去。我出生时,姐姐才两岁,看着炕上哇哇大哭的我,姐姐吓得大哭起来,外婆就把姐姐接过去帮忙照顾。
打我记事起,外婆总是在生活上接济我们。每年杏子成熟时,她就摘上满满一笼,爬到箭沟垭上喊我母亲,声如洪钟,响彻山谷。村里人谁先听见了,就告知我母亲,她就爬上山,接过外婆手里的杏子原路返回。外婆家的橘子罐头、挂面也是以这种方式送到我家的。从龙王庙到白沟,我一个人走过无数次。在那条小路上,我看到过春天的棠梨花开满山坡,夏天水沟里的溪流瀑布和山涧鸟鸣,秋天的野酸枣裹着山丹丹的香,冬天里草木皆枯,万物沉寂。那时我放学回家,知道母亲去了外婆家,就跑到房后面的小路上,静静看着那座山,等待母亲的身影出现。
大多时候,我们放学回家都是被母亲拉去干农活,直到晚上才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让母亲骄傲的就是我们家墙上贴满了姐姐和我的奖状,奖状在糊满报纸、被烟熏黑的土墙上异常醒目。而她最愁的是我们开学又该去谁家借钱给我们交学费,母亲很守信用,借的钱等年底卖了猪会立马还,所以乡亲们都乐意帮助她。
记忆中,我们最爱跟着母亲上街。从家里走到城里十五里路,三个多小时。有一年,母亲挑着一只公鸡,上黄沙岭走到一半时坐下来休息,结果绑鸡的绳子松了,鸡挣脱出来跑了,我们就在树林里抓鸡,它跑,我们追,眼看抓住了,它又扑棱棱飞出去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抓住重新绑好,这是母亲辛苦养一年才长大的,拿去城里卖了换钱花。回来时我们买了一个大西瓜,下黄沙岭时,西瓜摔在地上裂开了缝,里面汁水直流。母亲就把它掰开,我们娘仨席地而坐分着吃。那是我童年里走过最长的路,也是夏日里吃过最甜的西瓜。我们也曾在板桥赶集,坐在刘秀潭底下的路边分着吃五毛钱的雪糕。路是那么漫长,天是那么热,但因为有母亲陪伴,却成了回忆里最幸福的时光。
现在,母亲不喜欢住在城里儿女家,她一个人待在村里。喂着鸡,种着菜,做她最爱吃的红薯糊汤就酸菜,没事就和村里的老年人拉家常或去坡上拾柴,一旦干起活来就精神抖擞。周末回家时,她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看着一辆辆车从眼前走过,她想着总有一辆是我们的。傍晚走时,她站在车窗边,目送我们离开。车子缓缓启动,她的背影越来越小,逐渐隐没在落日后的群山里。
母亲的一生都是为儿女活着,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趁着有生之年,我要多花些时间回来陪陪她,听她讲过去的琐碎日常,还要握着她布满老茧的手,就像儿时她紧紧拉着我蹒跚学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