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企业带民富
文章字数:1505
三月中旬的一场霜冻,让商南县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的茶叶采摘期推迟了许久。眼下,正是基地春茶黄金采摘季,走在盘山公路上,能看到戴着帽子、挎着竹篮的村民在采茶。
“我从广西钟山嫁到商南富水镇,来了十几年了。从建茶园开始,我就在这里务工。昨天采了1100克茶,挣了100多元。”村民莫兰花一边采茶一边笑着说。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杂草丛生,后来才逐年扩建茶园,现在满山绿油油的,看着心情就很好。”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龙说。
在商南茶产业已实现“人均一亩茶”的背景下,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通过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实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018年,复转军人王海龙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家乡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开始创业。他带头流转荒山700亩,开垦荒地,栽植无性系“白茶”“龙井43”“中黄2号”“金牡丹”等茶品种300多万株。他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设备,建立加工车间,摸索市场动态,寻找销售渠道,经过一年的探索和积累,王海龙坚信,凭借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土壤条件,一定能够培育出品质上乘的茶叶。
2019年,他成立商南县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创业过程中,他与村民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带动180户脱贫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我的想法很简单,村子的发展要有人带头,自己身为人大代表,责无旁贷。”王海龙说。
王海龙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等调研活动,在倾力做好茶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守护者的同时,他认为,对于这座独具特色的生态茶山,走茶旅融合是促进当地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生态茶城和商南县茶旅融合示范园的带动下,王海龙敏锐地抓住了茶旅融合示范园的主要建设节点,在茶山新建加工厂以及茶马互市、景观观光茶亭和观光茶楼。同时,他通过引入无性系良种茶叶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引导农户参与茶叶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和茶文化体验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些举措为茶叶生产实现规模化、链条化奠定了基础,公司茶叶年实现销售收入1178.40万元,带动400多户农户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创造就业岗位68个,助力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村里重点产业,也让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基地也是商南职教中心教育基地和长安大学的研学基地。商南职教中心设有茶专业,专门学习茶艺和茶叶制作技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来到基地进行茶叶种植、采摘等技术的专业培训,实地更深入地学习茶产业的相关知识。
长安大学的学生也会在暑期来基地研学,跟公司务工的人了解茶产业的真实情况,学习茶叶方面的知识。比如能源学院,会在基地的自助小茶室试验他们的太阳能光伏;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会用他们自己的设计理念,为茶叶的包装设计出谋划策;视频剪辑专业的学生,会来基地直播,在基地现场拍摄视频做素材,做视频剪辑……学生们全身心融入,深刻了解企业在茶叶生产、经营、销售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拉家常”诉说忧愁烦恼,“一杯茶”巧解疙瘩事——在商南县富水镇茶海公园里的一间小木屋的墙上写着这样的话。这间小木屋便是富水法庭于今年3月底设立的“一杯茶调解室”。
2024年3月,赶在茶园采茶前夕,在万亩茶海公园就“一杯茶调解室”进行了挂牌,旨在以茶为媒、以法为据、以理为先、以情为引,结合商南本地“备茶、泡茶、递茶、饮茶”的茶文化创立“茶文化四步调解法”,通过在茶盏交错中达到了解案情、厘清矛盾、分析法理、解开心结的目的,为老百姓解决生活琐事、邻里小事,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调解室成立至今,法庭共在调解室调解成功矛盾纠纷20起,均当庭兑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从广西钟山嫁到商南富水镇,来了十几年了。从建茶园开始,我就在这里务工。昨天采了1100克茶,挣了100多元。”村民莫兰花一边采茶一边笑着说。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杂草丛生,后来才逐年扩建茶园,现在满山绿油油的,看着心情就很好。”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龙说。
在商南茶产业已实现“人均一亩茶”的背景下,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通过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实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018年,复转军人王海龙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家乡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开始创业。他带头流转荒山700亩,开垦荒地,栽植无性系“白茶”“龙井43”“中黄2号”“金牡丹”等茶品种300多万株。他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设备,建立加工车间,摸索市场动态,寻找销售渠道,经过一年的探索和积累,王海龙坚信,凭借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土壤条件,一定能够培育出品质上乘的茶叶。
2019年,他成立商南县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创业过程中,他与村民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带动180户脱贫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我的想法很简单,村子的发展要有人带头,自己身为人大代表,责无旁贷。”王海龙说。
王海龙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等调研活动,在倾力做好茶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守护者的同时,他认为,对于这座独具特色的生态茶山,走茶旅融合是促进当地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生态茶城和商南县茶旅融合示范园的带动下,王海龙敏锐地抓住了茶旅融合示范园的主要建设节点,在茶山新建加工厂以及茶马互市、景观观光茶亭和观光茶楼。同时,他通过引入无性系良种茶叶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引导农户参与茶叶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和茶文化体验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些举措为茶叶生产实现规模化、链条化奠定了基础,公司茶叶年实现销售收入1178.40万元,带动400多户农户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创造就业岗位68个,助力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村里重点产业,也让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基地也是商南职教中心教育基地和长安大学的研学基地。商南职教中心设有茶专业,专门学习茶艺和茶叶制作技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来到基地进行茶叶种植、采摘等技术的专业培训,实地更深入地学习茶产业的相关知识。
长安大学的学生也会在暑期来基地研学,跟公司务工的人了解茶产业的真实情况,学习茶叶方面的知识。比如能源学院,会在基地的自助小茶室试验他们的太阳能光伏;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会用他们自己的设计理念,为茶叶的包装设计出谋划策;视频剪辑专业的学生,会来基地直播,在基地现场拍摄视频做素材,做视频剪辑……学生们全身心融入,深刻了解企业在茶叶生产、经营、销售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拉家常”诉说忧愁烦恼,“一杯茶”巧解疙瘩事——在商南县富水镇茶海公园里的一间小木屋的墙上写着这样的话。这间小木屋便是富水法庭于今年3月底设立的“一杯茶调解室”。
2024年3月,赶在茶园采茶前夕,在万亩茶海公园就“一杯茶调解室”进行了挂牌,旨在以茶为媒、以法为据、以理为先、以情为引,结合商南本地“备茶、泡茶、递茶、饮茶”的茶文化创立“茶文化四步调解法”,通过在茶盏交错中达到了解案情、厘清矛盾、分析法理、解开心结的目的,为老百姓解决生活琐事、邻里小事,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调解室成立至今,法庭共在调解室调解成功矛盾纠纷20起,均当庭兑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