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农妇守护瘫痪丈夫30载诠释人间至爱
本报通讯员 周 琳
文章字数:1399
  天刚蒙蒙亮,商州区沙河子镇柴湾移民安置小区一户人家就已冒起缕缕炊烟,正在忙活的是一位满面笑容、热情开朗的农家妇女,岁月的无情、生活的坎坷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头发虽白了大半,但梳理得整齐,显得干净、利落,略显沧桑的脸上透着一股坚毅,杨淑芳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洗菜做饭,收拾得差不多了,她开始给丈夫喂药、擦身、翻身、按摩、喂饭,这一套程序下来,身材瘦小的杨淑芳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
  从青丝缕缕到白发苍苍,她无怨无悔地照顾丈夫30余载,故事还要从30年前说起……
  1980年,22岁的杨淑芳,嫁给了沙河子镇王山村大她3岁的王刚民。她的丈夫是一名在部队服役6年多的退伍老兵。退伍后,王刚民靠干农活和外出打工挣钱维持家里的生计,杨淑芳在家忙农活的同时照顾家庭,彼时,虽然不太富裕,但一家四口的小日子也算幸福美满。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1993年6月,王刚民在干农活时,不慎从十几米的树上摔下,造成脊柱骨折中枢神经断裂,导致半身不遂,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得知这一结果,绝望和无助撞向了失去主心骨的杨淑芳。丈夫住院期间,她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口热乎饭。为了给丈夫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几万元外债,“我不知道未来的日子该怎么过,我想大声哭出来,可又不敢面对丈夫流泪,怕他难受”。
  一边是瘫痪在床的丈夫,一边是年幼的孩子,生活的重担一下全压在了她的身上,但年轻的杨淑芳没有向命运低头,更没有选择一走了之。“孩子一直劝我,他说只要有他和他爸在,任何困难都会熬过去的。”年仅12岁的儿子的话给了杨淑芳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她带着丈夫先后辗转西安等地多家医院治疗,遗憾的是,王刚民的身体一直未能痊愈。病痛的折磨更是让王刚民意志消沉,曾多少次,他不断捶打自己,闷声垂泪,杨淑芳每次都轻声劝导,不断鼓励丈夫振作起来。
  吃饭喂药、翻身按摩、擦洗身体……多年来,杨淑芳精心照料丈夫的“吃喝拉撒”。为避免肌肉萎缩,她一天好几次为丈夫按摩双腿,每次半个多小时。到了夏天,褥疮是卧床病人令人头痛的难题。由于杨淑芳的悉心照顾,常洗常换,丈夫一点罪也没遭过。在交通不便的深山里,杨淑芳以耕田种地、种粮种药来维持生活,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贴补家用,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一双儿女也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挣钱。
  时间是无声的记录仪,记录了杨淑芳忠贞的爱情,也记录了她的诸多辛酸。长期劳作让瘦弱的杨淑芳听力、腰椎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身体上的痼疾让她痛苦不堪,但她从无怨言,默默承担着生活的重担,用爱和付出温暖了整个家。
  2016年,王刚民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沙河子镇柴湾移民安置小区,新的生活方式给这个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里的一家人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住在五楼照顾一个瘫痪病人,但坚强的杨淑芳很快就适应了。
  杨淑芳说,这些年来,街坊邻居、乡里乡亲没少帮助自己,每当她有了困难,他们都出钱又出力。大家的关怀,杨淑芳一直记在心里,提起过往时,她忍不住抹起了眼泪:“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大家的关心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现在两个孩子都各自成家,国家的政策也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了。”杨淑芳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家庭的无私付出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结婚几十年,他们夫妇互敬互爱,说起妻子杨淑芳,王刚民除了幸福也有愧疚,情至深处,他笑着说:“这辈子娶了淑芳,下辈子我还要再娶,要把欠她的都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