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 银龄献余热
文章字数:2339

本报通讯员 辛恒卫
身着朴素的蓝色西服,坐在办公桌前手拿案件资料仔细审查,不时在旁边笔记本上做下记录,安静的办公室只有“哗啦哗啦”的资料翻动声……4月23日,在镇安县司法局“陈新喜调解工作室”,笔者见到了镇安县司法局原局长陈新喜。退休后的陈新喜秉持着“退休不褪色,银龄献余热”的信念,担任镇安县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10多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省金牌人民调解员”“全省政法英模”“老黄牛式好干部”等称号。他出色的调解成效,深得人民群众信赖,2022年7月,陈新喜又组织5名60岁以上退休法官、警官、司法所长,以自己名字命名成立了“陈新喜调解工作室”。
10多年的调解工作生涯,陈新喜本着“司法为民”这一永恒的初心,把每一件案件纠纷都当做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和挑战,将每一起案件都办成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就是这样一位痴心为民的调解员,2022年以来,累计化解纠纷200多件,调解协议金额超3000万元,接待群众咨询300多人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成功率、满意率达到100%。
在调解案件和纠纷过程中,无论当事人从事何种职业,陈新喜总是带领他的调解团队真诚相待,对任何一起案件都是尽心尽力。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当事人阐述法律知识,用最便捷高效的方式为当事人解决问题,用真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调解的第一步,是给群众一个‘情绪出口’。”陈新喜深知,倾听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工作室的调解员们不打断、不评判,用沉默的陪伴、适时的回应,让当事人感受到尊重与理解,在倾诉中缓和对立情绪。2024年2月,有一位因母亲医疗纠纷上访八年的李某新案。多少次,他带着怨气走进工作室,陈新喜每次都不急于讲法律,而是递上纸巾,听他哭述、骂街,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他骂累了、哭够了,主动说‘您说说,我这事儿该咋办’。”通过20多次倾听疏导,李某新逐渐放下偏执,最终接受调解方案。“很多时候,群众要的不是‘说法’,而是‘被听见’。”调解员的共情式倾听,让法理与情理在沟通中自然融合。
2024年4月,倪某某在给本村烤烟基地修剪树木时坠亡,因赔偿问题家人多次上访。陈新喜和工作室的其他两名调解员赶赴事发地,实地测量作业高度,并调取村委会用工记录,咨询行业安全标准,发现争执核心在于“是否构成工伤”。通过摆事实、列证据、讲法理,明确了村委会作为用工的主体责任,同时协调镇政府提供人道主义救助,仅2天时间促成了赔偿协议,避免了矛盾升级。事后死者家属激动地说:“谢谢你们,你们可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群众看调解,最在乎的是‘一碗水端平’。”为此,“陈新喜调解工作室”始终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偏亲向友、不唯权唯势、不敷衍塞责。通过“背对背疏导、面对面协商”,结合法律法规与公序良俗,为双方划出“利益平衡点”。2024年6月,西口回族镇村民周某某在为陈某某兄弟翻修房屋时不慎摔伤,周某某为医疗费起诉至西口法庭后转为调解。工作室接到调解通知后,赶到现场并及时邀请西口法庭法官到场指导,共同核算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明确了双方责任比例。面对陈某某兄弟以“没钱赔”推诿,调解员亮出法律后果:“拒不赔偿将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影响子女升学就业。”同时又劝解周某某:“对方确实有困难,分期赔偿更务实。”最终,双方达成11万元的赔偿协议并当场履行。在这起纠纷案件的成功调解中,陈新喜深有感触地说:“公心就是调解的‘定海神针’,只有让群众看到了公平、公正,才能信服调解结果。”
2024年5月,“陈新喜调解工作室”接到一起拖欠劳动报酬的纠纷案,考虑到案情紧急,陈新喜便首先审查了当事人反映的材料,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多苦多累,我都坚持下来了,但该拿的劳务报酬迟迟未收到,为了家庭正常生活开支,我实在没有办法,只能靠借高利贷维持生活,希望通过调解工作室,能够尽快得到我该得的。”调解工作室内,当事人声泪俱下的哭诉,触动着陈新喜柔软的心。
“当事人从事的是重体力活,理所应当拿到应得的血汗钱,受到应有的尊重。”了解现状后,陈新喜联系了劳务报酬拖欠方某公司。
“公司目前资金链出现问题,没有能力再去支付款项。”该公司无能为力的表态,让案件调解工作陷入瓶颈。
“这样不行,肯定还有别的办法。”似和自己较劲一般,陈新喜多次翻阅之前类似案件,再次认真分析案情,寻找调解突破口。一次沟通不成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陈新喜的努力下,通过“面对面、背对背”调解,双方愿意坐下来协商,并达成了调解协议,该公司同意尽快支付当事人的报酬,至此,该劳务报酬纠纷案得以圆满解决。
调解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延续。工作室还建立了“一案一回访”制度,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沟通,跟踪协议履行情况,排查复发隐患,更主动为困难群众链接救助资源,实现“案结事了心也解”。退役军人周某某案调解后,调解员发现其家庭因医疗支出陷入困境,陈新喜多次奔走信访、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其争取到5万元救助金。2025年春节还专程登门回访,周某某感动地说:“你们不仅帮我讨回公道,还记挂着我全家的日子,比亲人还亲!”据统计,调解工作室累计为30多名困难当事人协调救助资金100多万元,让调解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退休10年了,从事调解工作的陈新喜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手机24小时开机。家人经常劝他这个曾做个心脏手术的老汉“悠着点”,他指着窗台上新抽箭的兰花:“你看,新芽总在老根旁冒出来,我们这些‘老调解’,不就该给年轻人当个好根须吗?”
暮春时节,工作室窗外的玉兰开得正盛。陈新喜整理好案宗,又拨通了一起合同纠纷当事人的电话。阳光穿过兰花叶隙,在他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金边——那是岁月的勋章,更是一位老党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