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追逐梦想
文章字数:4431




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胡 蝶
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人生选择。
“商洛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受理念、工艺、技术等制约,尾矿堆积与日俱增,现有尾矿库134座,占到了全省的43%,占秦岭陕西段的47%,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环境,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如何科学治理尾矿,实现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成为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5月1日,商洛学院青年教师刘璇对商洛的尾矿情况娓娓道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丹凤人,刘璇2014年毕业返乡之后,扎根秦岭腹地,始终以“变废为宝、守护生态”为己任,致力于秦岭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和秦岭生态保护注入力量。目前担任商洛学院化材学院尾矿综合利用团队党支部书记、秦岭尾矿综合利用根植地方团队负责人、冶金矿山尾矿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尾矿资源化产业分会常务理事。
刘璇学的是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商洛学院依托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围绕秦岭地区典型尾矿大宗化、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完成了铁尾矿活性激发技术以及胶凝材料、混凝土和免烧砖等制备技术,相关研究有效解决了秦岭地区铁尾矿处理的难题。
通往成功的道路总是曲折而艰辛的。为服务秦岭生态保护和南水北调工程,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将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以促进商洛经济发展,刘璇深度参与校企协同创新,带领团队与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共建校企联合尾矿综合利用中试基地。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地处柞水,他在2023年、2024年两年间驾车往返商州、柞水60多个来回,行程超过2万多公里,其间克服了高速爆胎、夜间行驶水毁路段等多种困难。“现在想想,还心有余悸。”回忆过去,刘璇苦笑着说。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他带领团队建成尾矿高强度路面材料等3条中试生产线,下线产品通过CMA认证,实现了铁尾矿大宗化利用的技术突破,为矿山企业开辟了“尾矿利用+生态修复”的绿色发展路径。
在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中,刘璇意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校外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了一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和“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为党支部书记,刘璇还将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以“党建红生态绿 当好秦岭卫士”为目标,带领团队开展尾矿建材化、生态化利用研究,获批“冶金矿山尾矿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联合发起“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尾矿资源化产业分会”,培养出多名省市级科技副总和青年学者,为行业输送大批技术骨干。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推广,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创新链,为秦岭矿产绿色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敢于拼搏的奋斗者
本报通讯员 毕波波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5月1日凌晨3时,在西北核桃物流园的洛南县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王齐和工友已完成近5吨的全品类豆制品加工生产。草草洗了一把脸,他又和大家开始忙活了。
“我们每天下午从6点开始做豆腐,第二天凌晨3点开始装车,将产品发往当地市场以及西安、咸阳,确保新鲜的洛南豆腐当天就能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王齐说。
今年39岁的王齐,幼时因发高烧患了小儿麻痹,导致左腿残疾,但他并未因此丧失生活的信心。高中毕业后,王齐干过木工、当过销售、跑过快递,后来瞅准了洛南豆腐市场,便跟随师傅学习做豆腐。学成后便在自家办起了豆腐作坊,但因为疫情原因,豆腐作坊举步维艰。2020年,经人引荐,王齐加入了刚刚成立的洛南县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在生产加工豆制品的过程中,王齐虚心学习、苦练技能,逐渐成长为豆制品行业的行家里手,现在已是生产车间的负责人。在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他还时常给工人们传授豆腐生产经验,带领其他工人一同成长。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要借助县上的好政策和公司提供的平台,带领大家一起把豆腐产业做大做强,助力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王齐说。
为了打响洛南豆腐品牌,持续延伸豆腐产业链,王齐和团队成员把目光聚焦在公司的全链条发展上。在注重品质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市场,加大研发力度,相继开发了内酯豆腐、烩豆腐汤包、核桃豆腐、豆渣麻食、豆渣面片等各式各样的“豆腐+”产品。
“我们公司现在生产的豆制品有四大类20多种,其中核桃豆腐是我们联合陕科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开发的新产品,它不仅提高了豆腐的营养,也解决了核桃渣再利用问题。”王齐详细介绍道。
多年来,王齐日复一日提供着安全放心、嫩滑爽口的豆制品产品,以实际行动兑现着广大消费者对洛南豆腐的期待。在商洛,越来越多的青年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经风雨、长才干,争当行业领域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青春的朝气锐气,在奋斗中让青春百炼成钢,在青春的赛道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篇章。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严抓豆腐生产加工产品品质,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豆腐全产业链升级。”王齐坚定地说。
筑梦路上的“硬核”先锋
本报记者 谢 非 党率航
以青春浇灌大好河山,用激情点亮万家灯火,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4月30日,时令踏入春夏交替之际,暑气已悄然升腾,空气中裹挟着阵阵热浪,让人提前感受到盛夏的威力。在商州区杨峪河镇西十高铁商洛西站的施工现场,各种大型机械和工人正在火热地施工中,中铁建工集团新建西安至十堰(陕西段)高铁站房工程项目经理李欣正在跟各个施工队负责人就地开短会,纠正发现的问题。
2023年,西十高铁商洛段开工建设,李欣作为项目经理,负责蓝田、商洛西、山阳、漫川关4个车站的站房建设。他凭借超强的领导能力、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西十高铁工程项目管理中奏响了激昂而动人的乐章。
“今年春节后,我基本上连轴转,每天都在工地上。”李欣说。每周李欣都要把4个站房走一遍,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目前商洛境内的三个站房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蓝田站预计今年年底前建成。
虽是90后,但李欣进入这行已经12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从工期、安全、质量、成本、环保等多个维度出发,对施工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在地基与基础施工阶段,针对商洛西、山阳地区良好的地质条件,他大胆优化基坑开挖范围及支护形式,将四个站的基坑支护由挂网喷锚改为绿色装配式边坡支护体系(GRF)。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保证了基坑安全,还大幅节省了工期,降低了成本,工期缩短近三分之一。此外,他还优化了商洛西站地面做法,与设计院沟通调整方案,取消碎石换填做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了工期和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在项目管理的战场上,李欣宛如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从工程策划到成本管控,从资源调配到风险防范,他始终秉持“精、准、细、严”的原则,将每一个环节都把控得恰到好处。之前在负责北京一处工程时,项目初期便遭遇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飞涨的困境,成本飙升、经营艰难。面对如此困局,李欣没有丝毫退缩,他积极奔走于各相关管理单位之间,凭借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狠抓精细化管理。最终,他成功实现二次经营利润额1.6亿元。而在临潼番茄园项目、新建聚乳酸项目中,他同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这些数据背后,是他日夜操劳、精心谋划的成果。
在每一个项目中,李欣都将质量管理视为重中之重,建立起一套严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的严格筛选,到施工工序的层层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针对项目特点,他组织编制质量管理制度、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与劳务队管理人员和班组深入探讨质量问题,共同寻找提升方案。正是这种对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让他负责的项目屡获殊荣。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根据每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特点合理分配岗位,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李欣说,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以“轮流当讲师”活动为核心,结合“微课堂”、观看工艺视频、现场授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让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短短两年时间,就有6名职工通过一级建造师考试,为公司输送了3名项目正职、5名项目副职等优秀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西十高铁顺利贯通,成功运行,是我今年的工作目标,我们一定不负商洛百姓的期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李欣,这位在建筑施工领域默默耕耘的追梦人,正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匠心铸就辉煌。
不怕吃苦的“奔跑者”
本报记者 肖 云
年轻人永远在出发,年轻的心永远在路上。青春的朝气和锐气,就在你一往无前的征途中。
“您好,京东快递有您一个退货,请问您什么时间方便上门取件?”4月25日下午3时,快递配送车一到商州区江南世纪城大门口,宋毅平就开启了忙碌的接打电话、配送快递模式。
27岁的宋毅平是京东快递的一名快递员,这一行他已经干了6年,对商州城里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可谓了如指掌,工作起来也是驾轻就熟。
宋毅平自嘲,自己不是在卸货,就是在送货,一天到晚都在路上。每天清晨6点半,他要赶到京东物流园,将今天新到的货物卸下、分拣、装车,这往往需要1到2个小时,8点开始往自己负责的小区送货,中午回去还要卸车,然后再送货,最忙时一天要接打四五百个电话,平均配送一二百件快递。
长年经受风吹日晒,宋毅平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但他满不在乎地咧嘴一笑,似乎这些辛苦都不在话下。
听他说,去年快过年时突然下大雪,高速路临时封路,快递停运一天,到了第三天,一下子来了好多快递,这里面多是市民买的年货、礼品,为了让大家顺利开心地过年,他们马不停蹄地卸货、送货,一直到半夜12点多才结束。“送货路上,因为天黑路滑,快递车撞到路沿子侧翻了,当时路上没人,我只得一个人把三轮车扶起,又继续送货。”宋毅平说,临过年的几天,他们几乎天天忙到半夜回家,却没有一个人抱怨。
有一次,同事有事请假,让宋毅平帮他代送一天快递。“那天下着雨,派送的货物里有两棵景观树,收货地址是某个小区,等我到了那个小区联系收件人时,对方又让我送到他老家蟒龙峪的一个村子,去那里要翻一座山,坡度很大,路面又滑,开车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还好最后安全送到了。”
宋毅平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去年有一天,他正在一个小区外配送快递,发现一个坐着电动轮椅的老人因为路面不平,连人带车摔到路上,他第一时间放下快递,飞奔过去将老人扶起,又帮老人组装好摔坏的轮椅,然后继续投身于如小山般的快递堆里。
宋毅平告诉记者,公司为快递员缴纳五险一金,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成为他们工作最大的底气。“现在我的月工资有6000多元,我还要更努力,攒下结婚的资本。”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