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山村少年到网安尖兵
本报通讯员 陈少斌 张 品
文章字数:1310
  在秦岭深处的乾佑河畔,一段从农家子弟到警营先锋的成长故事,正在诠释着家风与使命的双向奔赴。镇安县公安局网安大队长陈玮,用34年的时光轨迹,将父母书桌前的灯火、《论语》扉页的家训,淬炼成守护一方平安的藏蓝勋章。
  家风如春雨
  1981年,陈玮出生在镇安县柴坪镇的小山村。父亲是一名普通干部,案头总摆着一本被翻烂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群众诉求和工作细节。母亲是乡村教师,备课到深夜的台灯,照亮了他对“认真”的最初认知。他回忆,父亲处理纠纷时总带着政策文件走村串户,母亲批改作业连标点都不放过。这种严谨与热忱融入他的血脉,让他懂得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清亮。
  家风像一粒种子,在他人生的每段旅程中生根发芽——高中时,他主动帮村里老人挑水砍柴;入伍前,他把攒下的奖学金捐给了希望小学;在部队,他是全团首个拿下400米障碍满分的战士;在警营,他是同事口中“勘查现场趴在地上比对指纹,一趴就是两小时”的拼命三郎。
  军营淬真金
  陈玮17岁入伍时,母亲在他行囊里塞了一本《论语》,扉页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甘肃武警部队的7年,他把这句家训化作带兵的准则。当排长时,全团比武前,战士小王因训练受伤想放弃,陈玮二话不说,陪他在障碍场加练到凌晨,自己的作训服被铁丝网划破,却笑着说:“我先示范,你跟着来。”最终他们排拿下团体第一。
  部队的熔炉让他学会服从与担当,家风赋予他温暖与共情。2006年转业当刑警,第一次勘查命案现场,面对死者家属的痛哭,他想起母亲“医者治身,警者护心”的话,连续三天吃住在现场,靠一枚残缺指纹锁定嫌疑人。那一刻,他明白父亲的公正廉洁、母亲的仁心善举已熔铸成“执法为民”的信念。
  警营展风采
  在派出所工作期间,陈玮把“勤走访、察民情”落实到走烂3双胶鞋、记满5本民情日记上。云盖寺镇两户村民因土地纠纷大打出手,他连续5天蹲在田头,白天用卷尺一寸寸丈量,晚上对照1953年的地契档案,最后带着双方在界桩旁坐下:“我爷爷当年划地界,都会留半尺让给邻居,这道理,咱们老辈人都懂。”一席话,让剑拔弩张的双方红了眼眶。他常说:“调解矛盾就像母亲批改作业,得找出‘错处’,更要给人留‘面子’。”在他带领下,派出所三年时间化解矛盾200多起,群众送来的锦旗,挂满了整整一面墙。
  作为全省首批警务实战教官,他把父亲“干一行钻一行”的劲头用到教学中。为了让新警掌握徒手控制技巧,他亲自当“陪练”,膝盖被磨得血肉模糊;为了制作模拟实战课件,连续两周熬夜到凌晨,把镇安山区常见的警情编成“情景剧本”。学员们说:“陈教官的课没有空话套话,全是他趴在泥地里、守在电脑前攒下的真功夫。”
  让数据说话
  2022年,陈玮调任网安大队长,面对电信诈骗高发,他带着队员在机房熬了40多个日夜,从30万条数据流中锁定犯罪团伙。当为一位80岁老人追回养老钱时,老人颤巍巍地要下跪,他赶紧扶住:“您就当我是您儿子,这钱,本该属于您。”这句话,让在场民警湿了眼眶——这正是家风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生动体现。
  从军营“武教头”到网安“数据猎手”,陈玮的办公柜里始终摆着两样“珍宝”:父亲的旧笔记本、母亲的红钢笔。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良好家风与职业精神相遇,能孕育出扎根基层的坚守;传统美德与时代使命相融,能激发出守护平安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