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更有活力
文章字数:1877


初夏时节,农事正忙。先进技术、智能装备更广泛地融入我市各地农业生产中,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精选良种打好豆腐产业根基
在秦岭南麓腹地的洛河源头,洛南县洛源镇因风味独特的豆腐干声名远扬。然而,长期以来,当地大豆产量低且不稳定,豆腐干加工原料大多依赖外调,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打破这一困局,洛源镇五龙村党支部书记汪伟民向市级科技特派员发出求助。
为充分提升科技良种新技术支撑能力,近日,市农科所派出多名科技人员和大豆栽培专家深入五龙村,开展“科技赋能洛河源头 大豆良种激活振兴引擎”主题科技服务。
他们通过与农户深入交流,进入田间详细了解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精准剖析制约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根据调研情况,引进中黄39、冀豆17、宝豆10号等50公斤优质大豆新品种在五龙村进行试种。针对当前持续干旱的严峻形势,科技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抗旱种植技术措施:从品种选择上,优先推荐抗旱性强、丰产性好的中小粒型品种;在播种环节,强调要及时造墒抢种,避免因“先播后浇蒙头水”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出苗,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应在播种后立即滴灌或喷灌,确保一播全苗;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期——花荚期和鼓粒期,若遭遇高温干旱,需及时利用喷灌设施降温补水,并通过“一喷多促”技术,叶面喷施叶面肥、调节剂、杀菌杀虫剂等,全方位保障大豆产量。
“以前种大豆,都是凭老经验,产量一直上不去。现在有专家带着好种子、针对干旱,一对一指导种粮户种植大豆新技术,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五龙村村民满脸期待地说道。
科技特派员党丹洲介绍,此次引进的大豆新品种不仅适应性强,而且蛋白质含量高,非常适合豆制品加工。后续,一方面将持续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新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工作,探索适合本地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方法,为洛源镇豆腐干产业发展筑牢原料根基。
茶叶生产引进智能生产线
“这套全自动名优绿茶生产线,建设于2024年,今年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是苏陕协作的重要帮扶项目。它让我们告别传统制茶‘靠经验、拼人力’的时代,实现了从鲜叶到成茶的全程智能化管控,确保每一批茶叶的品质都稳定如一,使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人工成本降低了一半,实现了效率与品质的双重飞跃。”4月21日,在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叶加工车间,公司副总经理陈修玉说。
日前,一条全自动茶叶加工生产线在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入运营。
据了解,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随着劳动资源的稀缺,茶叶企业用工成本在持续上涨,而市场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传统设备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传统茶产业正经历着一场颠覆性变革。商南县沁园春茶业以“自动化生产、智能化包装、数字化管理”为核心,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智慧解决方案,让古老茶香焕发勃勃生机。
公司包装主管费东霞介绍,这条全自动茶叶包装生产线是苏陕协作的重要支持项目之一。它包含了自动分装、封口、塑封等功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包装效果更加完美,破损率近乎为零,完全可以满足大规模、标准化、高品质的生产需求,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天麻种植用上无人机
青山叠翠处,银翼破云来。在丹凤县峦庄镇的千峰万壑间,一架四轴八旋翼无人机正牵引着装载天麻菌种的吊舱,沿着数字地图规划的“空中走廊”精准降落在半山腰的种植区。这场历时5分钟的“云端运输”不仅改变了蟒岭山区传承百年的耕作方式,更架起了一条科技赋能的“智慧天路”。
作为“药中黄金”的天麻,其种植需在陡峭的栎树林间“见缝插针”。过去,峡河村种植户程彩霞和乡亲们凌晨4点就要背着竹篓上山,在湿滑的40度斜坡羊肠小道上往返6小时才能运送不足100公斤菌种。赶上雨天,山路湿滑难走,摔跤是常事,膝盖上的伤疤就是“人工运输证”。
如今,无人机穿梭于山林陡坡,通过北斗定位与三维建模技术,可自动识别30厘米见方的种植点位,在密林间实现菌种精准投送。“以前运输种植2亩地的天麻菌种要半个月,现在3天就能完成。”程彩霞的账本上,运输成本从每亩3000元降至1200元,运输成本大幅下降。
这条飞越重峦的“智慧天路”,不仅运送着孕育财富的菌种,更承载着新时代农民拥抱变革的勇气,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上,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